新郑同城喝茶上课,新郑约茶学习交流
最近常听朋友提起新郑同城喝茶上课的事儿,刚开始我还纳闷,喝茶就喝茶,怎么还跟上课扯上关系了?直到上周末跟着去了趟银杏路那家叫"茶言观社"的茶馆,才算真正弄明白这里头的门道。
说是上课,其实更像是老友聚会。十几个人围着长条茶桌坐下,茶艺师小陈边烫茶杯边笑着说:"咱们今天喝的是信阳毛尖,但重点不在茶,在大家带来的故事。"坐在我对面的李姐接过话头:"可不嘛,上周我就在这儿听到个挺有意思的事儿——新区那家绘本馆的运营门道,当场就聊成了两个合作。"
这杯茶里装着不少惊喜
让我意外的是,这种新郑约茶学习交流完全不是正经上课那样严肃。说到兴头上,有人直接掏出手机翻照片,有人递名片,还有个做自媒体的小伙当场建了个微信群。茶香混着交谈声,整个氛围特别松弛,倒比正经开会更容易聊出火花。
坐在角落的王老师是退休语文教师,现在专教孩子书法。他慢悠悠地斟着茶:"以前总觉得年轻人泡茶馆是消磨时间,现在看看,这可比刷手机强多了。上次来了个做短视频的姑娘,给我说了半天怎么用抖音教写字,挺开眼界。"
我注意到,来这里的人虽然行业五花八门,但都带着分享的劲头。教烘焙的甜点师带来了新烤的饼干,做旅游的分享了叁条新郑周边小众路线,就连隔壁花店老板都能边插花边讲养护技巧。这种新郑同城喝茶上课的模式,莫名就把学习和生活揉在了一起。
临走时茶艺师小陈正在收拾茶具,她说最让她感动的是上个月那场。两个原本只是碰巧邻座的人,聊着聊着发现对方正好能解决自己生意上的难题,后来真合作开了家融合菜餐厅。"你看这壶茶,"她晃着手中的紫砂壶,"茶叶和水分开时各是各的滋味,碰在一起才出茶香。"
回家路上我一直在想,或许我们缺的从来不是学习的机会,而是让知识流动起来的场景。就像这种新郑约茶学习交流,没有固定的老师学生,每个人都能是分享者,也每个人都是学习者。茶凉了再续,话接上了就停不下来,这大概就是生活本该有的样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