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学生品茶工作室,学子茶室休闲时光
穿过栽着香樟树的小路,二楼的窗台垂着几盆绿萝,这就是庐山学生品茶工作室了。推门时铃铛轻轻响动,空气里飘着淡淡的兰花香,几个学生模样的年轻人正低头拣茶,桌上白瓷盖碗升腾起袅袅热气。
穿棉麻衬衫的店主接过我的背包:“新来的同学?试试刚到的庐山云雾?”他说话时手上不停,青瓷茶荷里躺着蜷曲的墨绿色茶叶,“这片茶园在五老峰北坡,终年云雾滋养,你闻闻看。”
茶香里的慢时光
第一泡茶汤清亮,入口竟是清冽的甘甜。店主说起去年冬天,有个建筑系的姑娘天天来这儿画图,总坐在靠窗那个位置。有天她对着模型发愁,他给她换了杯温润的老丛水仙。姑娘捧着茶杯突然笑了:“我太执着要造个标新立异的屋顶,却忘了建筑本质是让人安心居住的。”
这样的故事在茶室里很常见。计算机系的男生在这里调试代码时,发现让程序“休息”片刻反而能找出产耻驳;文学院的姐妹边品岩茶边讨论红楼梦,说终于明白妙玉的茶为什么非要梅花上的雪水。也许年轻人需要的,不过是个让思绪沉静下来的空间。
午后阳光斜斜照进来,把博古架上的紫砂壶映得温润。有个戴眼镜的男生在抄茶经,毛笔在宣纸上沙沙作响。他说每次心烦就来这里坐坐,比起在宿舍打游戏,这样度过周末午后更让人充实。
另一种课堂
店主曾是茶艺师,现在把这儿变成没有课表的教室。他教孩子们注水时如何让茶叶旋转,如何通过茶汤颜色判断冲泡时间。“其实和做实验一个道理”,化学系的小陈恍然大悟,“都要控制变量观察变化。”他后来把茶多酚提取作为课题,还拿了创新竞赛奖项。
最热闹的是周五晚上,他们会举办茶会。不同专业的学生围坐长桌,从安化黑茶聊到区块链,从紫砂壶制作谈到昆曲唱腔。上个月哲学系学长和物理系学弟为“茶道中的不确定性”辩论到深夜,最后两人相约去尝潮汕功夫茶——用店主的话说,茶壶一摆,年轻人自然能找到共同语言。
暮色渐浓时,茶室暖黄的灯光次第亮起。有个女孩在角落弹古筝,手法不算娴熟,但配合着煮水声别有意境。她告诉我,每次弹完《高山流水》,总会想起第一次在这里喝到的太平猴魁——那种鲜爽醇厚,就像青春本身的味道。
玻璃壶里的茶水又滚了,新的故事正在发生。或许很多年后,这些年轻人会记得某个午后,在茶香氤氲中获得的灵光乍现,或者只是简单地和朋友分享一泡好茶时的心情。庐山学生品茶工作室就像个温柔的容器,装得下所有年轻的迷茫与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