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小巷子玩辩辩快餐,黄冈小街体验辩辩速食
那天下午闲着没事,我又晃荡到黄冈那条熟悉的小巷。这条巷子窄得很,两边的墙面都斑驳了,墙角还长着青苔。巷口那家卖热干面的老板娘老远就朝我招手:“今天有新做的豆皮,尝尝不?”我摆摆手,继续往巷子深处走。其实我就是冲着那家辩辩快餐来的。
说起这家店可有意思了。门面小得可怜,就开在裁缝铺和杂货店中间,要不是门口总飘着香味,根本发现不了。老板是个四十多岁的大叔,系着洗得发白的围裙,见人就笑。他家的特色就是快,点完餐不到五分钟准能上桌,所以大家都叫它辩辩快餐。
巷子里的烟火气
推开那扇吱呀作响的玻璃门,熟悉的味道就扑鼻而来。灶台上的炒锅正冒着热气,滋啦滋啦的声音听着就让人胃口大开。墙上的菜单是用粉笔写的,水煮肉片18块,麻婆豆腐12块,价格实惠得很。
“老样子?”老板头也没抬,手里还在颠着锅。我点点头,找了个靠墙的位置坐下。这地方虽小,但生意特别好,中午饭点的时候,附近工地的工人、写字楼的白领都往这儿挤。有时候还得拼桌呢。
隔壁桌坐着个戴安全帽的大哥,正呼噜呼噜地吃着面条,额头上都是汗。他抬头看见我在看他,不好意思地笑笑:“这家的牛肉面确实够味,就是辣得厉害。”说完又埋下头去,吃得可香了。
我常想,为什么大家都爱来这儿吃饭。要说环境嘛,确实普通。桌椅都是旧的,地面也不是特别干净。可就是让人待着舒服,像是回到了老家厨房似的。
小街的日常
吃完饭,我喜欢在黄冈小街上溜达消食。这条街和旁边那条巷子其实是连着的,但感觉完全不一样。街面宽了不少,两旁开着各种小店。五金店、水果摊、修鞋铺子,热热闹闹的。
街角那家水果店的老板娘正忙着给客人称橘子,塑料袋哗啦哗啦响。她看见我路过,顺手塞过来一个橘子:“尝尝,今天刚进的,甜着呢。”我剥开尝了瓣,确实甜,就买了两斤。
再往前走,是个修自行车的老大爷。他的摊子就支在路边,工具摆了一地。这会儿正给一个姑娘的车胎打气,一边打一边说:“你这车胎该换了,都磨平了。”那姑娘连连点头:“明天就来换,今天赶时间。”
这条街上的生意人好像都这样,不光做买卖,还爱跟人聊天。你买他点东西,他能跟你唠上半天。这种人情味,在大商场里可找不着。
我特别喜欢看傍晚时分的小街。各家店铺陆续亮起灯,饭菜的香味从窗户里飘出来。放学回家的孩子们在街上跑着玩,他们的笑声能传出去老远。这时候的辩辩快餐门口又开始排队了,下班的人都赶着来买晚饭。
熟悉的味道
说起来,我在辩辩快餐都吃了快叁年了。从刚开始的偶尔光顾,到现在几乎成了食堂。老板记得我爱吃什么,每次都会多给我加点青菜。“年轻人要多吃蔬菜,”他总这么说,“光吃肉不行。”
有一次我感冒了,没什么胃口。老板给我做了碗清汤面,还特意多放了点姜丝。“这个驱寒,”他把面端过来时说,“吃完回去睡一觉就好了。”那碗面我至今记得,热乎乎的汤喝下去,整个人都舒服多了。
其实这条巷子和小街上,像辩辩快餐这样的小店还有很多。它们可能没有那么光鲜亮丽,但实实在在地方便着周围人的生活。早上有卖早点的摊子,中午有快餐店,晚上还有烧烤摊。从早到晚,热热闹闹的。
我发现这些小店之间也互相照顾。辩辩快餐的老板常去隔壁买水果,水果店老板娘也常来这儿吃午饭。有时候谁家忙不过来,邻居还会帮忙照看一下店面。这种互相帮衬的关系,让整条街都充满了温暖。
天色渐渐暗下来,巷子里的灯一盏盏亮起。辩辩快餐的老板开始收拾灶台,准备打烊了。我起身往外走,他又追出来递给我一个苹果:“带着明天吃。”我接过苹果,心里暖暖的。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想着明天还要来。倒不是为了省那几块钱,就是觉得在这条熟悉的小巷和小街上,能找到一种踏实的感觉。那种感觉,就像冬天里喝到的一碗热汤,简单却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