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武同城喝茶上课,灵武品茶学习交流活动
最近在朋友圈看到不少人转发“灵武同城喝茶上课”的活动海报,说实话第一眼就觉得挺新鲜的。喝茶就喝茶呗,怎么还和上课扯上关系了?抱着半信半疑的心态,我上周六去了现场,结果完全颠覆了我对喝茶的认知。
活动现场设在老城区一家改造过的四合院里,青砖灰瓦间飘着淡淡的茶香。二十多人围坐在长条茶桌旁,从银发老人到年轻白领都有。茶艺师刘老师开场就说:“咱们今天不搞那些玄乎的茶道仪式,就聊聊怎么把茶喝明白。”这句话瞬间让气氛轻松起来。
原来茶叶会讲故事
刘老师取出叁款不同的灵武枣叶茶,让我们先看干茶。说真的,我以前泡茶都是直接抓一把扔杯子里,从来没注意过茶叶还分紧条和松条。当热水冲进盖碗的瞬间,坐在我旁边的王阿姨突然说:“这不就是我奶奶灶台上煮的枣茶香吗?”满屋子的茶香里确实夹着丝丝甜枣味,特别神奇。
更让我惊讶的是,同样一款茶,用盖碗、玻璃杯、紫砂壶泡出来的味道完全不一样。李大哥打趣道:“这茶比我家孩子还会变脸。”大家都被逗笑了,但在笑声里突然就明白了什么叫“茶器改变茶汤”。
说到灵武本地的饮茶习惯,几位老茶客打开了话匣子。赵爷爷说他四十年来每天清早必喝一壶酽茶,否则整天都没精神。开茶馆的周姐分享了个趣事:有次客人说茶太淡,她换了茶叶重新泡,结果人家说“还是这壶够味”——其实压根没换茶,只是多闷了两分钟。这让我想起自己总以为贵的茶叶才好,现在才发现连冲泡时间都没搞明白。
茶杯里的烟火气
中场休息时,大家端着茶杯在院里随意走动。穿格子衬衫的小陈在给两位阿姨演示怎么握盖碗不烫手,另一边几个年轻人正在交换微信说要组个“周末茶聚”。我靠在石榴树下,看着瓷杯里金黄的茶汤,突然觉得这种灵武品茶学习交流活动比普通的茶艺课有意思多了——没有考试压力,没有复杂术语,就像邻居串门般自在。
后半场我们玩起了“盲品游戏”。刘老师把不同水温泡的茶汤摆成一排,让大家猜哪杯是沸水泡的。猜对的人得意洋洋,猜错的也不恼,反而追着问区别在哪。这种亲身体验比看一百遍教程都管用,我到现在都记得85℃水泡的绿茶带着豆香,而100℃的则有栗子香。
临走时每个人收到个小锦囊,里面是今天尝过的茶样。组织者小张笑着说:“拿回家接着练习,下回咱们要检查作业的。”这话引得大家会心一笑。现在我每天泡茶都会想起课堂上的小窍门,办公室的同事还问我是不是偷偷报了茶艺班。
雨后的青石板路上映着灯笼的光,三两个 participants 还在茶室门口聊得起劲。这样的夜晚,让人想起小时候街坊四围坐在槐树下乘凉的时光。茶还是那片叶子,但因为有了这些相遇,杯中的滋味突然就丰富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