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巷子里两百块钱的爱情,老街转角两元情缘
梅州的雨巷总是湿漉漉的,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我撑着伞走在巷子里,突然听见有人吆喝:"两百块,只要两百块!"循声望去,是个白发老伯在卖手打牛肉丸。
巷子深处有家旧书店,老板娘正踮着脚整理书架。她回头看见我,眼睛弯成月牙:"来啦?今天刚到本讲客家围屋的书。"我从兜里掏出两块钱递过去,这是我们的老规矩——每次来买书都要讨个彩头。
两元情缘的由来
叁年前第一次走进这家店,我在角落发现本绝版《梅州民俗考》。结账时老板娘笑着说:"书送你,给两块钱讨个吉利就好。"后来才知,这是她祖父留下的铺子,收两元是为延续"书缘不断"的老传统。
有回碰见老伯在店门口徘徊,他从怀里掏出个布包:"阿妹,帮我看看这本族谱值多少?"老板娘翻了几页直拍大腿:"这是孤本啊!"最后老伯只要了两百块,说"让文化回家比钱重要"。
雨滴敲打着瓦片,我捧着热茶听她讲故事。原来这条老街藏着不少两百块钱的爱情——不是男女之情,是街坊们对故土难舍难离的眷恋。斜对面的钟表铺,老师傅修了叁十年表从不涨价;转角的竹编摊,阿婆守着祖传手艺,每件作品都卖二十块。
去年拆迁队来过,老板娘带头写了联名信。她在社区会议上说得动情:"这些老铺子就像客家米酒,看着普通,后劲才足哩。"最终开发商让步,保留了整条街的风貌。
黄昏时雨停了,夕阳给巷子镀上金边。我抱着新淘的书要走,老板娘往我兜里塞了颗桂花糖:"下次给你留本《客家山歌集》。"走出很远回头,她还站在暮色里,身后书店的灯光温暖得像颗琥珀。
隔壁传来牛肉丸的香气,老伯正在收摊。他笑呵呵地指着巷口:"那条老街转角两元情缘的横幅,还是我儿子帮忙挂的呢。"我这才注意到,褪色的红布幅在晚风里轻轻摇晃,仿佛在诉说着巷子里那些对于坚守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