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合肥学生百元叁小时通话
最近在合肥的家长群里,有个话题悄悄火了起来——初中生之间流行起了"100元3小时电话"。乍一听可能觉得奇怪,现在微信这么方便,怎么还有孩子愿意花这么长时间打电话?
我隔壁邻居王姐上周就为这事发了愁。她儿子小磊今年初二,平时挺懂事的孩子,居然从压岁钱里拿了100块,就为了和班里几个同学周末聊叁小时电话。王姐一开始特别不理解,直到小磊红着眼睛说:"妈妈,有些话打字说不清楚。"
电话那头藏着什么
其实这事儿细想挺有意思的。现在初中生的压力确实不小,每天在学校待八九个小时,回家还要面对成堆的作业。小磊后来跟我说,他们那叁小时电话里,聊的都是平时不敢跟大人说的话——谁这次月考没考好偷偷哭了,哪个男生对隔壁班女生有好感,甚至还有讨论父母最近老是吵架的。
这种长时间通话,反而成了他们释放压力的出口。你想啊,打字的对话容易断断续续,而电话里能听到对方的语气,知道对方是不是真的在听。有个孩子说得挺实在:"发消息像在完成任务,打电话才像在聊天。"
合肥学生百元叁小时通话这种现象,说到底是因为孩子们需要深度交流。现在很多家庭都是双职工,孩子放学回家面对的只有作业和电子产物。表面上他们在网上能接触很多人,实际上内心挺孤独的。
100块钱值不值
当然,肯定会有人说,花100块钱打个电话太奢侈了。但小磊他们几个是这么算的:叁个人平摊,每人叁十多块,相当于用一顿外卖的钱,换来了叁个小时畅所欲言的机会。而且他们约定好了,每个月最多这么聊一次,算是给自己的"心灵放松日"。
有个细节挺打动我的——他们在通话前会认真准备话题,就像大人们开会前准备议程一样。这次聊学习烦恼,下次聊未来梦想,再下次可能就聊最近看的书和电影。这种有主题的深度交流,在学校里很难找到合适的时间和环境。
其实想想我们小时候,虽然没有手机,但放学后还能和同学在操场上多玩会儿,说说话。现在的孩子放学就被接走,周末还要赶场各种补习班,同学之间能好好说句话的时间真的不多。
当然,这种合肥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的现象也提醒我们,是不是该给孩子们创造更多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比如鼓励他们周末约着一起去图书馆,或者在家里办个小型的读书会。毕竟再长的电话,也比不上见面时的一个笑容。
我后来给王姐出了个主意:不如每月邀请小磊的好朋友们来家里吃顿饭,大人们主动避开,给他们留出聊天空间。上周他们试了一次,几个孩子在客厅里边吃 pizza 边聊了两个多小时,走的时候都高高兴兴的。
小磊后来跟我说,其实他们也不是非要打电话不可,只是想要个能放心说话的地方。这句话让我想了很久,孩子们需要的可能不是那叁小时的通话时间,而是被倾听、被理解的感觉。
合肥学生百元叁小时通话这个现象,说到底反映的是现在青少年情感表达的困境。他们不缺吃穿,不缺学习资源,缺的是能畅所欲言的交流空间。如果我们能早一点意识到这点,也许就能帮孩子们找到更好的方式来排解成长中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