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学生品茶上课,校园茶香伴读时光

发布时间:2025-11-06 05:04:15 来源:原创内容

清晨六点半的校园还笼着薄雾,教学楼里已经飘出若有似无的茶香。高二(3)班的李小雨抱着课本推开教室门,正好看见同桌举着青瓷杯朝她招手:“快来尝尝我爸刚寄的明前龙井!”

这种带着茶香的上课方式,在菏泽这所中学已经持续了叁年。最初只是语文老师带茶具来讲解《红楼梦》里的茶文化,后来渐渐成了班级特色。窗台上摆着学生们从家里带来的茶叶罐,绿茶的清新与红茶的醇厚在晨读时分交织,竟意外地让早课效率提高了不少。

茶香里的专注力

“记得第一次品茶上课时,我还觉得挺新鲜。”李小雨转动着手中的白瓷杯,碧螺春在热水中缓缓舒展,“可当茶香漫开,原本躁动的心真的慢慢静下来了。”她的数学笔记本上,最近错题明显少了。班主任王老师有本记录册,上面写着:茶艺课后的两节课,学生抬头率能达到92%,而平常最多75%。

这种菏泽学生品茶上课的模式,最初遭到过家长质疑。“怕孩子分心,也担心烫伤。”教导主任回忆道。直到那次公开课,家长们看见孩子们一边品着信阳毛尖,一边安静地完成阅读理解,才真正认同了这个做法。现在每逢家长会,教室后排总会多出几套茶具——那是家长们主动捐来的。

茶艺委员刘昊的柜子里放着叁十多种茶叶,每种都贴着便签:“金骏眉适合晨读,普洱适合晚自习,茉莉花茶能在午后提神……”这个高二男孩叁年前还是坐不住的问题学生,现在却是茶道上手最稳的一个。

茶杯中的文化课

历史老师最近把课堂搬到了茶室。讲宋代经济时,他们用建盏点茶;说到茶马古道,便煮起滇红。那些课本上枯燥的贸易路线,随着茶香飘进了记忆里。最让学生惊喜的是,生物课讲植物细胞结构时,老师让他们观察茶叶在不同水温下的舒展状态——那堂课的知识点,月考正确率破了纪录。

校园茶香伴读时光里,藏着不少温暖瞬间。高叁学长张毅保送清华后,回校捐了套紫砂壶,壶底刻着“静水流深”。他笑着说:“那年每天泡在茶香里复习,终于明白什么叫厚积薄发。”现在每个毕业班教室都配着这样的紫砂壶,学弟学妹们称之为“状元壶”。

不过茶道课并非总是严肃的。上周五的茶艺实践,调皮的王磊把铁观音泡得太过浓苦,全班喝到时齐刷刷皱眉的场景,至今还是同学们的笑谈。正是这些带着烟火气的片段,让菏泽学生品茶上课这件事少了说教味,多了人情味。

春茶季来了,学校后山的茶园开始采收。这个周末,学生们要去体验炒茶。李小雨在周记里写道:“看着嫩芽在锅中翻滚,忽然懂了什么叫‘人生如茶,沉时坦然,浮时淡然’。”她小心地把自制茶叶装进铁罐,准备送给下个月参加高考的表姐。

暮色渐浓,夕阳给教室镀上金边。值日生正在收拾茶具,窗台那排绿植在茶香里轻轻摇曳。明天晨读该泡什么茶呢?劳动委员在黑板上发起了投票——这是独属于这所校园的,带着茶香的小确幸。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