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光上课喝茶资源,明光学堂品茶资料
这几天路过明光学堂,总能闻到阵阵茶香。起初以为是隔壁开了新茶馆,后来才发现是学堂里正在上茶艺课。这倒是个新鲜事,教室里不只有书香,还飘着龙井的豆花香、岩茶的炭火香。
说起来,明光上课喝茶资源这事儿挺有意思。以前总觉得上课就是正襟危坐,现在倒好,同学们边泡茶边讨论《茶经》,端着茶杯研究陆羽的煎茶法。有个戴眼镜的男生跟我说,自从课堂上有了一杯茶,连枯燥的古文都变得生动起来。
茶香里的学问
那天我特意去听了节课,教室里摆着各式茶具:青瓷盖碗、紫砂壶、玻璃公道杯。老师正在讲如何辨别茶叶品质,同学们叁人一组,轮流冲泡品鉴。有个扎马尾的姑娘小心翼翼地注水,看着茶叶在杯中舒展,忍不住小声惊叹:“原来同一款茶,用不同水温泡出来差别这么大!”
这样的课堂氛围确实特别。没有传统课堂的拘谨,大家都在认真摆弄茶具,不时交流冲泡心得。老师穿梭在各组之间,看到有人闷泡时间过长,就会停下来示范正确的出汤时机。窗外的阳光照进来,茶汤在玻璃杯里泛着琥珀色的光,整个教室都笼罩在温暖的茶香里。
我注意到墙角有个同学在认真做笔记,凑近一看,是在记录不同茶叶的冲泡参数。他说这学期已经尝了二十多种茶,每次上课都像在探险,永远猜不到今天会遇见什么风味。说着他又翻开一本厚笔记本,里面贴满了茶叶标本,旁边密密麻麻写着品饮感受。
茶杯中的传承
明光学堂品茶资料室里收藏着不少宝贝。线装的《茶谱》、老茶庄的账本、不同年代的茶样,都整齐地陈列在恒温柜里。管理资料的王老师说,这些实物比任何教科书都来得直观。同学们可以亲手触摸不同材质的茶壶,比较各个产区的土壤样本,甚至能闻到陈年普洱的独特香气。
上周他们还搞了个特别活动,请来本地老茶人展示传统焙茶手艺。炭火盆烧得正旺,茶叶在竹笼里慢慢翻滚,整个房间弥漫着诱人的焦糖香。同学们围坐一圈,看着老茶人凭手感控制火候,不时提出各种问题。有个同学好奇地问:“现在都用电焙箱了,为什么还要学这么传统的方法?”老茶人笑了笑,继续翻动着竹笼:“有些东西,机器永远替代不了。”
这种沉浸式的学习确实让人印象深刻。比起单纯看书本,亲手操作让人对茶叶的理解更立体。就像那个总坐在第一排的女生说的,她现在已经能闭着眼睛分辨出不同山场的岩茶特征了。这种本事,可不是看几本书就能练出来的。
临走时,我看到几个同学在资料室整理新到的茶样。他们一边给茶叶分类,一边讨论着下周要去茶山考察的计划。窗台上摆着几盆正在扦插的茶苗,嫩绿的新芽在夕阳下闪闪发光。或许,这就是明光上课喝茶资源最打动人的地方——它不仅传授知识,更在培育一种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