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初中生一小时50元约小孩,黑河学生50元一小时约玩伴
最近在本地家长群里看到个挺新鲜的事儿,有个黑河初中生一小时50元约小孩的帖子转得挺火。刚开始我还以为是啥兼职信息,仔细一看才发现,是个初中生想找玩伴。
说实话,第一反应是纳闷。现在孩子都这么会玩了吗?我像他这么大的时候,零花钱攒一个星期也就买包辣条,现在居然有人愿意花五十块钱找人陪玩。后来翻到帖子详情才明白,这孩子父母常年在外地工作,平时跟着爷爷奶奶住,家里条件不错,就是总觉得闷得慌。
花钱找玩伴的背后
这事儿让我想起邻居家小孩,放了学就关在房间里打游戏。有次在电梯里碰到,他妈妈说孩子在学校其实朋友不多,回到家除了写作业就是对着屏幕。现在不少家庭都这样,大人忙工作,孩子看似什么都不缺,唯独缺了个能一起疯跑的伙伴。
那个发帖的初中生在描述里写,他最喜欢打篮球,但总找不到人组队。周末报的补习班倒是一个接一个,可坐在教室里的时候,心思早就飞到操场上了。他说愿意出这五十块钱,就是想找个年纪差不多的,能一起去体育馆挥洒汗水。“总比把钱充游戏里强吧?”这孩子最后还加了这么一句,看得人有点心酸又有点想笑。
我特意打听了一下,这种黑河学生50元一小时约玩伴的情况还不是个例。另一个初二女生在社交平台上发帖,想找人一起逛书店、做手工,她说自己材料买了一大堆,但一个人做总觉得没劲。这些孩子不缺零花钱,缺的是能分享快乐的同龄人。
有位当老师的朋友告诉我,现在很多初中生表面上看朋友不少,但能真心交流的却没几个。手机里好友列表长得划不到头,想约人出来打球却难找。这种情况下,有些孩子就想出了花钱找伴的法子,虽然听起来有点怪,但仔细想想,也挺能理解的。
不过这事儿也引发了不少讨论。有家长觉得这样交朋友太功利,担心孩子从小就把人际关系和金钱挂钩。但也有人反驳说,这其实就是各取所需,一个需要陪伴,一个付出时间,比那些沉迷网络游戏的做法健康多了。
我倒是觉得,与其评判这种方式对不对,不如想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现在的孩子放学后大多被各种辅导班填满,小区里疯跑打闹的场景越来越少。我们小时候那种喊一嗓子就能凑够一支足球队的日子,好像真的越来越远了。
那个发帖的初中生后来真的找到了玩伴,据说是个同校的学弟。两人现在每周固定打两次球,有时候还会一起去图书馆写作业。学弟家里条件一般,刚开始还不好意思收钱,后来那初中生说这就当时薪陪练,两人都心安理得了。
这种黑河初中生一小时50元约小孩的现象,说到底反映的是现在孩子们的情感需求。他们渴望真实的交流和陪伴,在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就想出了这种最直接的办法。也许方式值得商榷,但那份想要摆脱孤独的心情,却是真实而迫切的。
看着这两个孩子现在相处得挺好,我突然觉得,有时候成年人把事情想得太复杂了。在孩子眼里,这可能就是很简单的一回事——我想找人玩,你愿意来,我用自己的零花钱表示感谢,就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