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连浩特学院外援女,学院外籍女教师风采
异国讲台的故事
走进二连浩特学院的教室,你会看到一位金发女士正用手比划着讲解英语语法。学生们围坐成半圆,眼神里满是好奇。“这个时态嘛,就像我们草原上的四季,”她突然用带着口音但流利的中文说,“春天播种,秋天收获,动作发生的时间不同,动词就要变化。”教室里顿时响起恍然大悟的轻笑声。
这样的场景,如今在二连浩特学院越来越常见。作为地处边境的高校,学院近年来聘请了多位来自蒙古国、俄罗斯等国家的外籍教师。这些二连浩特学院外援女教师们带来的不仅是纯正的外语发音,还有跨越国界的教学方式和思维碰撞。
来自乌兰巴托的其木格老师刚来时,发现学生们在口语课上总是低着头。她想了想,把椅子搬到学生中间。“在我家乡,人们围着火炉聊天时,没有人会盯着地板看,”她微笑着说,“我们就当这里是个温暖的蒙古包好不好?”渐渐地,学生们开始敢于开口,哪怕说错了也会自嘲地笑笑。
这些外籍女教师的课堂有个共同特点——很少见到她们站在讲台后一动不动。娜斯佳老师喜欢带着学生到校园里的丁香花丛边上俄语课,“词语要和气味、温度联系在一起才记得住”;索菲亚老师则会在讲到法国文学时,轻轻哼唱几句香颂,让文字突然有了旋律。
不过,适应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记得去年冬天,其木格老师第一次在二连浩特过冬,教室里暖气不足,她冻得手指发红却还在黑板上写字。班长悄悄把自己的暖手宝递过去,她愣了一下,眼眶微微发红。“你知道吗,”课后她跟我说,“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温暖这个东西,真的可以互相传递。”
学生们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大叁的王同学告诉我:“以前觉得外语就是考试科目,现在才发现它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窗户。”说这话时,他刚刚用俄语和娜斯佳老师聊完了果戈里的《外套》,虽然还有几个语法错误,但那种自信的样子,和半年前判若两人。
这些学院外籍女教师风采不仅体现在课堂上。教师节那天,其木格老师收到了一幅学生画的蒙古包水彩画;娜斯佳老师的办公桌上,总会出现学生摘的野花;索菲亚老师则珍藏着学生写给她的法文诗,尽管里面还有拼写错误。“这些都是最珍贵的礼物,”她说着,小心地把诗稿收进文件夹。
傍晚时分,常常能看到这些外籍教师和本地老师在操场上散步。中蒙俄叁种语言交织在一起,聊教学,也聊家乡的风景和美食。两种文化在边境小城的夕阳下慢慢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教学氛围。
二连浩特学院的走廊里,贴满了学生和外教们的合影。照片上,那些来自不同国度的女教师们笑着,而她们身边的学生们,眼睛里闪着光——那是被打开新世界大门的人才有的神采。也许教育的意义就在于此,不在于传授了多少知识,而在于让学生看见更广阔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