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平火车站小巷子200块钱一次,邻近小巷200元一次
那天路过桂平火车站,听见两个等车的阿姨在闲聊。一个说:“你晓得吗,就出站口右手边那条小巷子,现在要这个数咯。”她伸出两根手指头晃了晃。另一个压低声音:“两百?这么贵了?前两年不是才……”后面的话被火车的汽笛声盖住了。
我心里咯噔一下。这条小巷子我可太熟悉了。刚来这座城市打工那年,我在这附近住过小半年。那会儿巷口总飘着烤红薯的香味,五块钱能买老大一个。修鞋的老王就在电线杆底下摆摊,叁块钱补一次鞋底,针脚密实得很。
巷子里的烟火气
说真的,那条巷子虽然窄,但什么都有。清晨五点半,送奶工叮铃铃的车铃声准时响起;七点钟,煎饼摊前排起长队;晚上十点后,麻辣烫的灯箱还亮着。住在巷尾的刘奶奶常说,这条巷子就像个老邻居,见证着每个人的来来往往。
现在想想,那时候在巷子里吃碗六块钱的螺蛳粉,加个卤蛋也才八块。搬走之后,偶尔会想起那个味道——酸笋特别够味,汤头熬得发白。现在听说桂平火车站小巷子200块钱一次,这价钱真是……让人愣神。
不过话说回来,城市在发展,物价在上涨,这也是难免的。就像我去年回过一次老家,发现小时候常去的理发店也从十五涨到了叁十。老板娘一边给我剪头发一边叹气:“房租翻了一倍,不涨不行啊。”
前两天特意绕到那条巷子看了看。烤红薯的摊子不见了,换成了连锁奶茶店;修鞋的老王去年退休了,摊位现在卖手机壳。倒是那家螺蛳粉店还在,价格牌上写着“特价28元”。老板认得我,边擦桌子边说:“现在啥都贵,光是租金就比叁年前涨了八成。”
巷子还是那条巷子,青石板路磨得更光滑了。傍晚时分,依然有很多人拖着行李箱走过。有个小姑娘在问路:“请问这附近有便宜点的旅馆吗?”路人指着巷子深处:“往前走,右手边有家快捷酒店,最近在做活动。”
我突然想起刚才在巷口看到的新招牌——邻近小巷200元一次的足浴店。这价钱,确实比记忆中的消费水平高了不少。不过转头看见隔壁网吧还保持着十块钱包夜的价格,又觉得这巷子既变了,又没完全变。
夜幕降临的时候,巷子两旁的灯笼亮了起来。这些红灯笼倒是和记忆中一模一样,只是下面的商铺换了一茬。卖糖炒栗子的大姐还在,价格从十五涨到了二十五。她笑着说:“现在啥不涨价?就是工资涨得慢。”
站在巷子中间往两头看,一边是现代化的桂平火车站,玻璃幕墙亮着灯;另一边是老城区,低矮的民居里透出温馨的光。这条巷子仿佛成了连接过去和现在的通道,每个人的脚步声都在讲述着不同的故事。
可能过几年再来,这条巷子又会是另一番模样。但无论如何,它始终是很多人来到这座城市的第一站,也是很多人离开时的最后一瞥。就像那个问路的小姑娘,也许很多年后,她也会像我一样,突然想起这条巷子,想起曾经在这里停留的某个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