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房店400块钱叁小时,瓦房店叁小时400元服务
这事儿得从一条朋友圈说起
那天晚上刷手机,看见老同学发了条动态:“在瓦房店找到个性价比超高的选择,叁小时才四百块!”底下好几个共同好友追问是啥好地方,他都神神秘秘回个“你懂的”表情。我心里直犯嘀咕——瓦房店这小城,啥服务能让人这么藏着掖着还直呼划算?
隔天碰见在本地开理发店的张姐,顺口提起这事。她擦着剪刀笑起来:“你说这个啊,现在挺多人打听。就咱商场后身那家新开的家庭厨房,专做私房蒸海鲜,提前预约,每桌限定叁小时用餐,正好收四百块。”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朋友圈里传的“瓦房店400块钱叁小时”是这个意思。
张姐接着说:“他们家海鲜都是大清早从金州湾现捞的,一锅蒸贝类、虾爬子、海螺,配上玉米土豆,四个人吃撑还剩。关键是环境舒坦,不像大饭店闹哄哄的,叁小时慢慢吃慢慢聊,人均才合一百。”
那天下班我就去尝了鲜
按张姐说的位置找过去,是个老居民楼的一楼,改造得挺温馨。老板娘正在门口摘韭菜,听说我没预约,为难地指指屋里:“今天叁桌都约满了,要不您留个电话,明天开业前我通知您?”
我隔着玻璃窗往里瞧,每桌都支着叁层蒸锅,热气腾腾的。有个大哥正教孩子怎么用簪子挑海螺肉,隔壁桌几个阿姨举着手机拍蒸汽缭绕的海鲜塔。这氛围,确实比普通饭店多了些家常味儿。
第二天准时赴约。老板娘边调酱料边唠叨:“咱这瓦房店叁小时400元服务,说白了就是让大家好好吃饭、好好说话。现在人都忙,在外头吃饭像打仗,我们特意规定不催桌,叁小时您尽管慢慢用。”
蒸锅上汽时,海鲜的鲜味扑鼻而来。邻座的大爷是常客,热心地教我:“先喝碗锅底的米粥,海鲜汁都滴进去了,那才叫鲜!”尝了一口,果然,米粒融着贝类的甜,暖胃又舒服。
结账时注意到墙上的手写菜单,除了标准套餐,还能加十块钱多加份手工鱼丸。老板娘解释:“有些老客觉得叁小时不够尽兴,我们就添点小菜延长会儿时间。不过多数人觉得瓦房店400块钱叁小时这安排刚合适,吃完海鲜喝碗粥,时间正好。”
走出门时,新来的客人正在问预订细节。听见老板娘熟悉的介绍:“咱家是瓦房店叁小时400元服务,需要提前微信定……”忽然觉得,这种明码标价、不紧不慢的消费方式,倒成了这小城生活的一种新写照。
后来跟朋友聊起,发现不少县城都开始流行这种模式——限定时间、固定价格、家庭式服务。似乎大家开始明白,有些松弛感,是匆忙的堂食和外卖给不了的。就像那锅慢慢蒸熟的海鲜,火候到了,味道自然就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