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30元一次女农民工在哪找,杭州30元一次女工哪里寻
这几天在杭州某个城中村的巷子口,总听见有人压低声音问“杭州30元一次女农民工在哪找”。说实话,第一次听见这话我心里咯噔一下,这价钱低得让人心里发慌。
城中村的出租屋墙皮斑驳,晾衣绳上挂着的工装还在滴水。我拦住一位刚下工的大姐,她抹了把汗:“叁十块?现在工地搬砖日结都叁百起步,这价钱怕是十年前的老黄历喽。”
劳务市场的清晨
凌晨四点半,杭州城北劳务市场早已人影攒动。安全帽反光条在晨曦里闪烁,像星星点点的渔火。我凑近几个蹲在花坛边吃包子的大姐,她们听完我的问题,相视一笑。“大兄弟,你这信息落后啦。现在随便做个家政钟点工,每小时六十起,还管饭哩。”
穿褪色迷彩服的老赵在劳务市场蹲了十几年,他掏出皱巴巴的笔记本:“喏,去年建筑工地女工日薪涨到280,今年装修公司找女力工都开320了。”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电话号码,每个数字背后都是等着养家糊口的人。
路边早餐摊的油锅滋滋作响,摊主顺手多给了我根油条:“找女工?去九堡客运中心那边看看,不过现在叁十块连顿像样午饭都买不着喽。”是啊,超市里一斤排骨都要四十多了。
城市缝隙里的故事
拐进贴满招工启事的窄巷,红砖墙上还能看见用粉笔写的“零工30”。杂货店老板边整理货架边说:“前年确实有过这价,那时刚过完年,新来的找不着活,急用钱。”他指了指对面正在拆的矮楼,“现在那片拆迁补偿每平五万八”。
在城东家具城遇到正在打包的李姐,她扯了扯磨破的手套:“我们搞搬运的,搬张老板桌都得五十。你说那价钱...”她摇摇头,把捆扎带勒得死紧。叁轮车夫老陈插话:“上个月我媳妇去服装厂串珠片,坐满八小时都挣二百多呢。”
说起来,杭州东站扩建那会儿,确实见过举牌“零活30”的。但那得追溯到骋20峰会前,工地围挡还是蓝铁皮的时候。现在地铁工地招女保洁,包吃住月薪都五千往上了。
夜市摆摊的王嫂说得实在:“叁十块?我卖叁十串鱿鱼才挣这个数,得站着烤叁小时。”她摊开掌心,烫伤的疤痕像干涸的河床。隔壁修鞋的张师傅头也不抬:“我补双鞋底都二十五了。”
或许该去城中村的布告栏找找。可那些泛黄的招工启事上,歪歪扭扭写的都是“快递分拣380/天”“餐厅帮厨4500/月”。社区工作人员小吴正在更新公告,她叹了口气:“现在最低工资标准都调过几轮了,您这说的怕是二十年前的行情。”
暮色渐浓,写字楼里的保洁阿姨推着清洁车出来。我问她知不知道杭州30元一次女工哪里寻,她愣了下,指着亮起灯光的写字楼:“我们擦这玻璃幕墙,一平方都要叁块呢,叁十块擦十平方,得吊在百米高空。”
回到家打开手机,跳出来外卖骑手招聘广告:“月入八千,灵活上工”。窗外高架桥上车流如织,这个城市正在用另一种方式书写劳务价格。那些还在寻找叁十元女工的人,怕是还没听见这座城市的脚步声已经走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