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辩辩搜附近的人上门,海城微信查找附近好友约见
昨晚临睡前,手机突然震动了一下。屏幕亮起,是条新消息:"在?看你资料离我就两条街。"我盯着这行字愣了叁秒,这才想起傍晚确实用海城辩辩搜附近的人上门功能随手加了几个同城好友。
不知道你们发现没有,现在越来越多的海城人开始用这类功能。可能是工作太忙,可能是圈子太小,反正下班后想找个能一起撸串的人都难。我同事老周就常念叨,说他家楼下烧烤店第二份半价,可惜总是独自一人去吃。
从线上到线下的一步之遥
说起来也挺有意思,以前总觉得网上认识的人不靠谱。可现在呢?海城微信查找附近好友约见反而成了常态。上周我表妹来海城工作,第一个周末就通过附近的人约了叁个女生逛商场,现在天天在朋友圈发她们喝奶茶的合影。
不过这种见面方式确实要考虑安全问题。我有个习惯,第一次见面总会选在万达广场的星巴克。那里人多,而且就在地铁口旁边。记得上个月见个游戏好友,出门前还特意给室友发了对方照片和座位号,结果见面发现是个戴着黑框眼镜的乖乖女,聊的都是王者荣耀新皮肤。
其实仔细想想,这种交友方式特别符合现在的生活节奏。白天上班累成狗,晚上想放松又不想跑远,顺手打开手机看看附近有没有同样无聊的人。有时候就是单纯想找个人一起看场电影,或者拼个火锅套餐。
我认识个开清吧的老板,他说现在周中晚上来的客人,很多都是通过附近的人功能约见的。有的聊得投缘就成了固定酒友,有的见面发现不对路,喝杯饮料就找借口开溜。这种事吧,就像开盲盒,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见到的是什么人。
前两天在地铁上,听见两个女生聊天。一个说昨晚见了个附近的人,结果发现是公司隔壁部门的同事,现在上班碰面都假装不认识。另一个笑得前仰后合,说这算什么,她见过最奇葩的是相亲对象居然和她住同一个小区,每天遛狗都能碰见。
可能正因为这种偶然性,让每次见面都带点小刺激。不过要我说啊,不管是海城辩辩搜附近的人上门,还是其他什么方式,关键还是得保持平常心。别指望每次都能遇到知己,就当是多认识个邻居,合得来就多处,合不来也别太在意。
现在我的通讯录里,确实有几个通过这种方式认识的朋友。有个住在隔壁小区的球友,每周六固定约篮球;还有个开宠物店的姑娘,我家猫的猫粮都是找她买的。生活就是这样,在陌生的城市里,用各种方式织起自己的关系网。
手机又震了一下,还是那个陌生人:"明天要不要一起去新开的那家火锅店?听说学生证打六折。"我笑了笑,回复道:"早不是学生啦,不过火锅可以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