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顺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学生兼职50元叁小时通话
前两天刷手机,看到个挺有意思的事儿:抚顺有个初中生,在本地论坛发了条帖子,说提供“50元3小时电话”服务。我第一反应是,现在的小孩脑子真是活络。
仔细想想,这大概就是变相的学生兼职吧。只不过别人是去奶茶店摇杯子,或者发传单,他是用嘴巴和耳朵打工。五十块钱,叁小时,算下来一小时十六块多,比我们这儿便利店的小时工还低点儿。但对着电话聊天,听起来好像轻松些?
电话那头的声音
我试着想象这个场景。一个初中生,可能周末做完作业,关上自己房间的门,压低声音对着手机说话。电话那头是谁呢?也许是工作太忙没空陪孩子聊天的家长,委托他陪自家孩子说说话?或者是个孤单的老人,想找个年轻人听自己讲讲过去的事?又或者,是另一个和他差不多大的学生,有些没法跟父母、老师甚至同学说的烦恼,需要个完全不认识的“树洞”?
这种“学生兼职50元叁小时通话”的模式,说白了就是出售时间和倾听。现在的人,面对面聊天的时间越来越少,反倒愿意跟陌生人掏心窝子。你说这是进步还是退步呢?
我有个表弟,也在上初中。他每天除了上学,就是把自己关屋里打游戏,跟家里人一天说不上十句话。要是他肯花叁小时跟人好好通个电话,我姑姑估计愿意倒贴五十块。
这事儿让我想起自己初中那会儿。那时候没手机,跟好朋友闹别扭了,晚上偷偷用家里座机打长途,一聊就是个把小时,被我爸发现后挨了顿狠批,说电话费比我的零花钱还多。要是那时候有这种“50元3小时电话”的服务,我说不定真会省下早饭钱去试试。
话说回来,这种服务也挺考验人的。叁小时不间断地聊天,还得让对方觉得这钱花得值,不是随便扯闲篇就能糊弄过去的。得找话题,得会倾听,偶尔还得给点回应和建议。这初中生要是真能做下来,说不定比很多大人都懂沟通的艺术。
不过我也有点担心。这么小的年纪就开始用时间换钱,会不会太早了点?而且通电话的对象都是陌生人,安全方面也是个问题。但转念一想,也许这就是现在孩子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吧。
现在的生活节奏太快了,大人都忙得脚不沾地,更别说抽时间好好听孩子说话。这个抚顺初中生搞的“50元3小时电话”,乍看是赚点零花钱,细想之下,倒像是给大人们提了个醒:我们是不是该多留点时间,听听身边人的声音?
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很多话想说,只是找不到合适的听众。有时候,倾听本身就是一种温暖。虽然我不确定这个初中生的“业务”能坚持多久,但这种用声音连接陌生人的尝试,本身就已经很有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