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里附近学生约100叁小时,邻近学子近百名叁小时
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那天中午我在食堂吃饭,听见隔壁桌两个老师在讨论,说咱们满洲里附近几个学校的学生,大概得有一百来人,准备用叁个小时完成个特别的任务。具体是啥任务呢?他们说得神神秘祟的,我更来劲儿了。
后来我找了个相熟的老师打听,才知道原来是组织学生们去帮社区清理积攒了一个冬天的垃圾。你想想,咱们这儿冬天长,雪化之后露出来的垃圾可真不少。但这活儿不轻松,一百个学生,就给了叁小时,能做完吗?
这事儿怎么就成了
说来你可能不信,那天我到现场看了。嚯,学生们分成七八个小组,每个组负责一块区域。组长手里拿着地图,上面标得清清楚楚哪片归谁管。工具也备得齐全,夹子、手套、垃圾袋,都是按人头分配好的。
有个高个子男生跟我说:“我们提前一周就规划好了路线,还派人来踩过点。”难怪他们动作这么利索,原来早有准备。这一百来个学生像是训练有素的小分队,没人磨蹭,没人偷懒,埋着头就是干。
我在那儿站了半小时,眼看着几个大垃圾袋就装满了。路过的居民都朝他们竖大拇指,有个老奶奶还从家里端了热水出来。这场景,看着心里真暖和。
说到这个满洲里附近学生约100叁小时的活动,最让我惊讶的是他们的效率。本来以为叁小时顶多就是把表面的垃圾捡捡,没想到他们连角落里的陈年旧物都给清理出来了。旧轮胎、破木板、废铁丝,这些东西在角落里堆了不知道多少年,这下全给清出来了。
组织活动的老师告诉我,他们特意选了周六下午两点到五点这个时间段。“不耽误学习,天气也好,”他说,“孩子们积极性特别高,报名的人比预期多了快一倍。”
我跟着其中一个小组走了一段。他们干活很有章法:两个人负责捡,一个人撑着袋子,还有个人专门负责把装满的袋子扎好,搬到统一堆放点。这样分工明确,效率自然就上去了。
看着这些十几岁的孩子忙得满头大汗,脸上却挂着笑,我突然觉得,这种实实在在的社区服务,比坐在教室里听多少道理都管用。他们是在用行动告诉所有人,爱护环境不是嘴上说说而已。
邻近学子近百名叁小时的活动快要结束时,社区工作人员开来了一辆小货车。看着那些装满的垃圾袋被一车车拉走,原本杂乱的环境变得整洁有序,那种成就感,写在每个参与学生的脸上。
有个扎马尾辫的女生一边擦汗一边说:“没想到我们这么多人一起干,叁小时能做这么多事。”她旁边的同学接话:“下回再有这种活动,我还来。”
后来我了解到,类似这样的活动在满洲里附近已经不是第一次举办了。去年秋天,这些学生也组织过类似的社区服务,不过那次是帮助老人家收白菜。看来,这种利用短暂时间集中完成一件有意义的事,已经成了这些学生的一种传统。
想想也挺感慨的。现在很多人总觉得年轻人只顾着自己,但这些学生的行动恰恰证明了相反的事实。他们愿意拿出自己的休息时间,为社区做点实实在在的事,而且做得这么漂亮。
那天活动结束的时候,夕阳正好。我看着这一百来个学生收拾工具,互相拍着肩膀说笑,忽然觉得这个普通的周六下午,因为他们变得特别起来。叁小时能做什么?刷会儿手机?看场电影?还是像这些学生一样,实实在在地改变一片环境?
回家的路上,我在想,也许重要的不是做了多么了不起的大事,而是有这么多人愿意一起行动起来。这一百来个学生,用叁小时的时间,不仅清理了垃圾,也在每个人心里种下了点什么。至于是什么,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