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河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纳河学生百元叁小时通话
傍晚路过小区便利店,正好听见老板娘对着手机唠叨:"现在这些孩子真能耐,我家小宇昨天愣是跟同学打了叁小时电话,话费都快赶上我半天营业额了。"这话让我想起最近在家长群里传开的纳河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的事儿。
巷子口修鞋的王师傅有回边绱鞋边跟我说起他闺女。小姑娘在纳河中学念初二,最近总抱着手机不撒手。有天王师傅趁着充话费查了账单,发现孩子居然办了个月租叁十多的套餐,里边包含着几百分钟通话时长。"当时我那个火啊,抄起鸡毛掸子就要教训她。"
藏在电话线里的青春密码
后来学校开家长会,班主任特意提到这个现象。原来这些孩子经常组队写作业,有时数学题卡壳了,一个电话打过去能讨论半小时。还有女生们会约好同时看同一档综艺,边看边打电话吐槽,咯咯的笑声能传遍整个客厅。王师傅这才恍然大悟:"敢情他们管这个叫'云同桌'?"
我在纳河中学教语文的表嫂说过件趣事。她们班有两个男生,平时在教室里叁天说不满五句话,结果上月通话记录显示两人深夜通过两次电话,每次都在一小时以上。后来才弄明白,原来是在模拟历史课的辩论赛,怕当着全班面紧张,就先在电话里预演。
现在想想,我们小时候煲电话粥,还得偷偷把分机拖进被窝,生怕被爸妈发现。如今这些孩子倒是光明正大地纳河学生百元叁小时通话,有的甚至还几个人开群组通话,同时给同学过生日唱生日歌。
不过话说回来,现在有些套餐确实划算。我家对门那户,夫妻俩常年在外地工作,给孩子买了张每月89元的卡,里边含着3000分钟通话。那孩子经常同时跟爸妈叁方通话,写完作业就举着手机满屋子转,给爸妈直播他新拼的乐高。
上周末去理发店,听见两个妈妈在讨论该不该给孩子办这种套餐。穿红裙子的妈妈说:"我闺女现在每天晚上固定要和叁个同学通电话,美其名曰'睡前故事会',其实就是在聊偶像演唱会。"旁边烫卷发的阿姨接话:"我家小子更绝,他们班男生建了个'深夜解题热线',说是遇到难题就打电话求助。"
这些纳河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的套餐,不知不觉成了他们维系友谊的纽带。我侄子有回神秘兮兮地告诉我,他们班最受欢迎的男生,其实就是那个愿意半夜两点接电话讲物理题的学习委员。而那个总被说孤僻的女生,因为歌唱得好,现在经常被拉进通话里当"人肉叠骋惭"。
当然也有让人哭笑不得的时候。楼下小卖部老板的孙子,有次忘关通话就去洗澡了,结果全班同学听了他半小时的跑调歌声。这孩子后来整整一周没敢去学校,说是"社会性死亡"。
其实仔细想想,我们年轻时何尝不是这样。只不过那会儿没有纳河学生百元叁小时通话这样的套餐,都是趁着父母睡着后,蹑手蹑脚溜到客厅,用座机捂着话筒说悄悄话。有回我同桌就因为半夜打电话时间太长,第二天顶着黑眼圈来上学,还被班主任误以为通宵打游戏。
时代在变,但少年人那份渴望交流的心始终没变。就像我姑妈说的,她当年在纺织厂当女工,每月工资才叁十六块五,照样会省出钱来给外地的小姐妹打长途。现在话费便宜了,孩子们的联系自然更密了。
前天在菜场遇见王师傅,他正在海鲜摊前挑带鱼。说起女儿现在经常和同学通话的事,他嘿嘿一笑:"随她去吧,总比整天闷着头刷短视频强。至少打电话还能练练口才,昨天我听见她在给同学讲《骆驼祥子》的读后感呢。"
暮色渐浓,几个穿着校服的初中生说笑着走过,每人耳朵上都挂着耳机,想必正处在某种通话中。他们的笑声飘得很远,就像那些通过电波传递的悄悄话,正在城市的夜空里织成一张看不见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