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车站旁的小巷

发布时间:2025-11-05 16:38:57 来源:原创内容

巷口那盏灯

张家口站那栋老建筑在夕阳里泛着黄,我拖着行李绕过广场,一抬头就望见了对面那条小巷。说是巷子,其实更像两栋楼之间挤出来的缝,窄得刚够叁轮车通过。巷口支着个修鞋摊,老师傅正低头敲敲打打,那声音不紧不慢的,倒像在给这条巷子打着拍子。

往里走两步,空气突然就变了。火车站广场上那种急匆匆的味道淡了,取而代之的是谁家窗口飘出的炒菜香,带着股呛人的辣椒味儿。墙根底下蹲着个大爷,正慢悠悠地收拾他的鸟笼子,见我路过,抬头咧嘴一笑:“刚下火车?”那神态自然的,好像我们早就认识似的。

再往深处走,景象更丰富了。左侧是家剃头铺子,红白蓝的转灯慢悠悠地转着,里头老师傅拿着推子,正给客人理个寸头。右边呢,是间卖五金杂货的,扳手钳子挂了一墙,老板坐在门口的小马扎上听收音机,里头咿咿呀呀地唱着晋剧。这些铺子都小小的,门脸旧了,却透着股踏实劲儿。

我忽然想起二十年前,第一次来张家口,也在这条车站旁的小巷吃过碗刀削面。那时候巷子更窄,地面还是土的,下雨天就得踮着脚跳着走。可那家面馆的滋味,这些年竟一直没忘——面筋道,汤头浓,上面漂着油泼辣子和香菜末。不知那家店还在不在?

正想着,一抬头,竟真看见了那个熟悉的招牌。招牌褪色了,边角卷了起来,可还挂在那里。掀开塑料门帘进去,店里还是四张桌子,墙上贴着多年前的菜单,价格自然不是从前那样了。老板娘是个五十来岁的妇人,正利落地擦着桌子:“吃面?刀削面?”

等面的工夫,我和老板娘搭话:“这店开很多年了吧?”她手上的抹布没停:“比我闺女岁数都大,她今年都二十八了。”说这话时,她脸上有种淡淡的得意。我环顾四周,墙上有不少老照片,都是这条巷子的旧模样——那时巷子更热闹,挤满了各种摊贩,人来人往的。

面端上来了,热气腾腾的。尝一口,味道竟和记忆中相差无几。老板娘看我吃得香,又多给了勺辣子:“慢点吃,烫。”这句话让我恍惚了一下,好像时光在这间小店里打了个盹,醒来时发现外面世界天翻地覆,唯独这里什么都没变。

这条张家口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和车站那头是两个世界。车站代表着出发和到达,是人生中那些重要的节点;而这条巷子,它不关心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它只关心你今天吃得好不好,鞋子要不要补,头发该不该理。它是生活的底色,是轰轰烈烈之外的那些琐碎日常。

巷子深处有户人家在装修,叮叮当当的。几个老人坐在自家门口的石墩上闲聊,说这条巷子可能要改造了。他们说话的语气很平静,像是在说别人家的事。确实,城市总要发展的,这条车站旁的小巷能保留到今天,已经算是个意外了。

我吃完面出来,天已经擦黑。巷口那盏路灯亮了,昏黄的光把整条巷子罩在温柔的影子里。修鞋摊收了,剃头铺也关了门,只有那家五金店还亮着灯,老板还在听他的晋剧。远处火车站传来汽笛声,又一列火车要出发了。

回头望了眼这条渐渐安静下来的巷子,它像一位慈祥的老人,目送着一批批旅人来了又走,自己却始终守在这里。那些斑驳的墙面,那些老旧的招牌,那些熟悉又陌生的人情味儿,共同构成了这座城市的另一种风景——不那么起眼,却最是暖心。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