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泰500元两小时约茶快餐赚钱吗,阿勒泰两小时500元茶饮快餐收益如何
最近朋友圈里总有人转发“阿勒泰500元两小时约茶快餐”的广告,配上雪山草地的照片,看着挺像那么回事。我盯着手机琢磨了半天——这种生意真能赚到钱吗?
街角新开的茶饮店
上礼拜路过新城区的商业街,还真看见一家打着“阿勒泰风情”招牌的茶座。玻璃门上贴着“限定套餐:两小时体验500元”,里头摆着几张绣花坐垫,墙上挂着手工挂毯。老板娘是新疆来的,她说光装修就投了二十多万,现在每天客流量也就十来个人。
“刨除房租、原料、人工,每单500元里能落袋200块就不错了。”她边煮奶茶边摇头,“游客大多尝个鲜,回头客少。要是真靠这个发财,我早把隔壁铺面盘下来了。”这话让我想起网上那些吹嘘“日入过万”的帖子,忽然觉得有点好笑。
藏在价格里的门道
仔细想想,这500元里头学问不小。阿勒泰本地牧民卖一公斤风干肉才百来块钱,而所谓“约茶快餐”提供的不过是奶茶、馕饼配上两碟坚果。成本撑死八十,却敢标价五倍——关键得看消费者买不买账。
我认识个做旅游定制的小伙,他透露有些商家会捆绑摄影服务。比如在茶座角落布置民族服饰体验区,单独收费叁百。这么算下来,阿勒泰两小时500元茶饮快餐收益确实能再涨一截。但他说现在同质化严重,叁个月内这条街新开了四家类似店铺。
“刚开始那会儿确实赚,”他弹了弹手里的宣传单,“现在?就看谁家营销套路深了。”说着指了指对面正在直播的店面,主播正把奶酪棒说成“雪山秘制”。
游客到底图什么
碰巧遇到个从上海来的旅游团,几位阿姨正举着手机在茶座自拍。问起为什么选择这个消费,穿着花丝巾的王阿姨说得直白:“发朋友圈有面子呀!回上海说我在阿勒泰享受了五百块的下午茶,比晒景区门票特别多了。”
旁边她老伴插话:“其实味道和乌鲁木齐叁十块的套餐差不多。”但马上被阿姨瞪了回去。看来这生意抓准的是游客的社交需求,至于茶点本身是否值这个价,反倒没那么重要。
不过这种消费模式能持续多久还真不好说。旅游旺季时确实天天满座,可到了冬天,这条街冷清得能听见回声。去年有家店试着推出“雪景下午茶”,结果因为暖气费太高,没撑过叁月就转让了。
夜幕降下来时,我又路过那家店。老板娘正在门口扫落叶,说起有个广州客人昨天包场两小时,就为拍组“草原贵族风”写真。“他带了叁套衣服,换了十八个姿势。”她笑着比划,“但临走只要了壶最便宜的绿茶。”
霓虹灯在奶茶壶上投出晃动的光斑,我突然觉得,阿勒泰500元两小时约茶快餐赚钱吗这个问题,就像在问草原上的蒲公英能飞多远——得看风往哪个方向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