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定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邻近区域相似称谓

发布时间:2025-11-04 04:45:38 来源:原创内容

那个被称作“炮楼”的地方

第一次听学长提起“炮楼”这个称呼时,我正端着食堂打来的半份炒饭。他指着窗外几栋灰白色的旧楼房:“喏,就那儿,我们晚上常去。”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几栋七八层高的建筑在夕阳里泛着旧时光的光泽,阳台晾晒的衣物随风晃动,像悬挂的彩旗。这个称呼带着些许戏谑,却莫名在校园里流传开来。

为什么叫“炮楼”?其实没太多深意。这些楼房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方方正正的外形确实像竖立的地面标识物。原先这里是镇上的供销社宿舍,随着大学城扩建,渐渐被学生群体“占领”。厚厚的墙壁、小尺寸的窗户,加上楼间距窄,远远看去确实有点像老电影里的防御建筑。学生们用这个略带调侃的名字,给冷冰冰的建筑注入了温度。

真正走进这片区域,会发现它远比外表生动。一楼全是改造过的小店铺,奶茶店、复印社、麻辣烫、网吧依次排开。傍晚五点半下课铃响后,这里就热闹起来。穿着拖鞋的学生叁叁两两聚在奶茶店门口,讨论刚结束的测验;麻辣烫的老板娘能记住常客的口味:“多辣不要香菜,对吧?”这种熟悉感,是隔着围墙的新校区给不了的。

有趣的是,不止我们学校周边有这种称呼。邻市的技术学院后街,学生们管那片红砖楼叫“碉堡”;隔壁省的师范院校旁边,类似的区域被称作“岗楼”。不同地方,不同的名字,说的却是同一种存在——那些紧挨着校园,承载着学生日常生活记忆的老建筑群。这些特定称谓在校园里传递着某种默契。

在这些被称为“炮楼”的建筑里,藏着许多人的青春片段。叁楼有家开了十五年的书店,老板总把学生落下的饭卡收在抽屉里等着认领;顶楼的天台,是无数人第一次喝醉、第一次告白的地方。墙体上细密的爬山虎,一年年绿了又黄。比我们早十年毕业的师兄在校友录上留言:“听说炮楼要拆了?”后面跟着二十多个“哭”的表情。

城市发展从未停步,这些老建筑的去留成了经常被讨论的话题。去年夏天,“炮楼”西侧的两栋确实拆了,原地建起了闪着玻璃幕墙的商业中心。崭新的环境确实舒适,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也许少的是墙壁上层层覆盖的海报残迹,是楼梯转角那辆锈迹斑斑的自行车,是那种随时间沉淀下来的生活质感。

如今再走过“炮楼”,还是会想起很多事。想起期末考前在通宵自习室互相提问的夜晚,想起失恋时朋友拉我来吃的那碗加蛋的泡面,想起那个总多给我舀一勺肉的盖饭阿姨。这些建筑或许陈旧,却真实地收纳着一代代学生的悲欢喜怒。它们像时间的容器,盛放着青春最本真的模样。

或许在某个普通午后,当阳光恰好照在褪色的外墙时,你会突然理解——这些被随意命名的角落,早已成为记忆的坐标。不管它们将来是否存在,那份属于校园周边特殊区域的共同记忆,已经深深刻在了每个经历过的人心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