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品茶加惫工作室,赤峰茶约交流工作室

发布时间:2025-11-03 19:18:35 来源:原创内容

最近路过新城区,发现街角新开了家叫“赤峰品茶加惫工作室”的茶室。说是个工作室,推门进去倒像是朋友家的客厅,榆木茶桌上摆着粗陶茶具,空气里飘着似有若无的炭火香。

店主是个穿亚麻衫的年轻人,正给客人泡着茶。见我站着打量,他笑着招手:“来得正好,这泡肉桂刚出汤。”那语气熟稔得像招呼老邻居。我顺势坐下,看他拎起铁壶高冲低斟,橙红茶汤在白瓷杯里打转。“我们这儿不搞玄乎的茶道,”他递过茶杯,“就是找个地方慢慢喝。”

茶香里的慢时光

茶杯在掌心转着暖意。隔壁桌的阿姨在教年轻人认老白茶上的茶毫,窗边几个大学生模样的边喝茶边改论文。这和我想象中正襟危坐的茶室太不一样了。“总有人问,你们这赤峰茶约交流工作室到底做什么的?”店主往壶里添着水,“其实就是给想喝茶的人搭个台子。上周来了对父子,儿子教父亲用盖碗,父亲讲他年轻时拿搪瓷缸泡茉莉花茶的事,两人坐了整整一下午。”

他拉开抽屉给我看里面的便签贴,都是客人随手写的。“叁月阴雨天,在这里喝到浑身暖透”“终于分清滇红和祁门的香气了”。没有华丽辞藻,倒像本茶香日记。

第二泡茶汤更醇了。店主说起去年冬天,有个姑娘每周叁固定来试不同岩茶,半年后居然能闭着眼睛分辨出叁坑两涧的差别。“现在她带着同事来,成了半个茶博士。”他说这些时,手上始终没停,温杯、投茶、注水,动作如行云流水。

我想起家里那罐受潮的龙井。他立刻从柜子里取出锡罐:“茶叶最怕湿气,用这个装。”又教我怎么在保鲜盒里放炭包,“都是土法子,比专业茶器管用。”

茶汤连接的人情味

暮色渐浓时,来了位熟客,自带包凤凰单丛。店主自然地支起小泥炉,舀来山泉水。不需要多说话,铜壶里的水咕嘟作响,满室都是杏仁香的茶气。“在赤峰品茶加惫工作室待久了会发现,”那位客人抿着茶说,“好茶固然难得,但比茶更难得的是这份自在。”

玻璃柜里摆着各地茶农寄来的样品:福鼎的荒野银针,武夷山的正岩水仙,云南古树晒红。每包茶叶都贴着便签,记着来历和冲泡要点。“常有人托我们找特定年份的茶,”店主翻着笔记本,“其实喝茶不必太执着年份,就像前几天有位老先生,就想找小时候喝过的那种带烟熏味的正山小种。”

临走时我买了半两他推荐的漳平水仙。茶块用棉纸包得方正,揭开时还带着清雅的兰花香。“下次来尝尝我们的冷萃红茶,”他送我到门口,“用矿泉水慢慢沁出来的,比热泡更甜。”

晚风裹着茶香飘了半条街。这大概就是赤峰茶约交流工作室最动人之处——它让喝茶这件事,从高深的学问变回寻常日子里的暖意。那些在茶汤里慢慢舒展的,不只是茶叶,还有被生活揉皱的心情。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