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学生通话500元叁小时安排

发布时间:2025-11-06 01:37:23 来源:原创内容

这几天,朋友圈里有个事儿传得挺热闹——莱芜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乍一听,你是不是也愣住了?一个初中生,花五百块钱就为了打叁小时电话?这电话那头到底是啥重要人物啊?

我隔壁邻居家孩子小勇,就在莱芜读初二。他妈妈上周查话费时吓了一跳,手机里突然多了个“特殊会话套餐”的扣费,正好是五百块。追问之下才知道,小勇用这笔钱约了同校的学霸同学,进行了整整叁小时的“电话学习”。

这笔钱到底花在哪儿了

小勇委屈地说,最近物理电路题怎么都搞不懂,爸妈工作忙没空教,补习班一节课就要两百块。那个学霸同学提出可以电话讲解,叁小时包教包会。五百块看似不少,但比起补习班还是划算的。

“我们在电话里一边说一边在草稿纸上画图,他讲得特别细。遇到听不懂的随时可以打断,比在教室里问老师自在多了。”小勇说着还有点激动,“这比我妈之前给我报的网课强多了,那个老师讲得太快,根本不管我听没听懂。”

这事儿让我想起前几天在菜市场听见两个家长聊天。一个说:“现在这些孩子,零花钱比我们那会儿多多了,但花得也稀奇古怪的。”另一个接话:“可不是嘛,我闺女前两天也说要和同学搞什么‘学习通话’,现在这孩子真是越来越会想了。”

电话两头的故事

我特意找到了那位提供“电话辅导”的学霸小林。这孩子挺腼腆,说话却很有条理。“开始就是帮班里同学讲讲题,后来找的人多了,才想到收点费用。毕竟要花很多时间备课,还得整理重点。”

小林家里条件一般,父母都是普通工薪阶层。他用第一次赚的五百块钱给妈妈买了条围巾,剩下的充了话费。“我妈妈可高兴了,说我能靠知识赚钱了。”说到这里,他眼睛亮亮的。

不过这事儿在学校老师那儿看法就不太一样了。班主任李老师说:“同学间互相帮助是好事,但一旦涉及金钱,味道就变了。而且长时间打电话对听力、对学习习惯都不好。”她更担心的是,这种学生通话500元叁小时安排会不会在校园里形成不好的风气。

但教导主任王老师倒觉得可以换个角度看:“这说明孩子们在主动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我们是不是该反思一下,为什么学生宁愿花钱找同学,也不愿意问老师?”

小勇的妈妈最后想通了:“孩子知道主动学习是好事,这笔钱花得值。就是下次得提前跟我说一声,差点以为手机中毒了。”她笑着说打算请那个学霸同学来家里吃饭,“以后可以直接面对面辅导嘛,电话费都省了。”

其实想想,我们小时候也不是没干过类似的事——攒零花钱买偶像的磁带,花钱请高年级学长帮忙补习。只是现在的孩子有了新花样,用新的方式解决老问题。学生通话500元叁小时安排这件事,说到底就是孩子们在自己想办法解决学习上的困难。

看着小勇和他妈妈最后有说有笑地回家,我在想,也许我们大人有时候太盯着“500元”这个数字,却忽略了孩子背后那份想要好好学习的心。每个孩子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成长,有时候,他们需要的不是我们立刻否定,而是试着去理解。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