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雄学院外援女,学院外聘女教师的故事
南雄学院的梧桐叶正一片片飘落,新生小林抱着课本匆匆穿过林荫道,忽然听见一阵爽朗的笑声。几个女生围在公告栏前叽叽喳喳:"听说新来的外聘老师要在礼堂开选修课!"
踩着上课铃走进礼堂时,小林愣住了。讲台上穿着香云纱旗袍的女子正低头调试麦克风,垂落的珍珠耳环随着动作轻轻摇晃。"同学麻烦往后坐,第一排要留给来晚的老师。"她抬头时眼尾有细碎的纹路,声音却像山涧敲击青石。后来大家才知道,这位苏老师是学校特聘的行业专家,专门来教非遗传承课。
藏在绣片里的月光
有次课后,苏老师打开随身的本子,里面夹着块褪色的广绣残片。"这是我外婆的嫁衣,"她指尖抚过发脆的丝线,"当年日军轰炸广州,她抱着这件衣服躲进防空洞,金线绣的木棉花沾了血。"几个女生凑过来看,在灯下才发现绣线里缠着极细的银丝。苏老师笑笑:"旧时绣娘会把月晕时抽的蚕丝染成月光白,现在没人会这种手艺了。"
班长偷偷查过苏老师的履历——法国里昂纺织学院客座教授,却选择来小城教课。当问起原因,她正在整理五彩丝线:"城市博物馆里躺着件未完成的清末嫁衣,我想教你们把它绣完。"
最让人意外的是体育学院的王教练。这个总在操场吼学生的壮汉,某天竟坐在最后一排记笔记,粗糙的手指笨拙地捻着针。后来才听说,他母亲是黎族织锦传承人,年轻时为供他读书卖掉了所有织机。
雨夜中的织机声
清明前后总是多雨。小林忘记拿作业折回教学楼时,听见顶楼传来吱呀吱呀的声音。她循着声音走去,发现苏老师踩着老式织机,墙上投摇曳的影子像皮影戏。"这是四川蜀锦的挑花技法,"苏老师抹了把额头的汗,"我改进了装造方式,现在用电脑编程也能控制绦线。"
水滴从屋檐坠落,在青石板上绽开水花。织梭穿过经线的节奏,让人想起童年外婆摇动的纺车。小林忽然明白,所谓非遗创新,不是把老东西塞进博物馆,而是让传统在手心里重新活过来。
期末作品展上,王教练带来的黎锦腰机让所有人惊讶。他复原了母亲记忆中的图腾,用体育系特制的钢架改造了传统机杼。当苏老师将两片不同民族的织锦拼合时,黎族的甘工鸟恰好落在广绣木棉的枝头。
蝉鸣渐弱的九月,苏老师收到法国寄来的邀请函。同学们都以为她要离开,她却把信封压在了织机下面:"这里更需要我。"黄昏的光线透过绡纱,把她整理丝线的侧影拉得很长,长得像要嵌进南雄学院的故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