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冈做服务的小巷子,武冈服务小巷日常
武冈这座小城,总有几条藏在街角巷尾的老巷子。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墙角探出几丛野草,晾衣绳横跨在两栋旧楼之间,挂着的衬衫还滴着水。我常去的这条巷子,窄得只容得下两人并肩,可偏偏挤着五六家小店。
巷口修鞋的老陈,总爱在午后眯着眼打盹。他的摊位很小,各种工具却摆得整齐。有次我去补鞋跟,他一边敲敲打打一边唠叨:“现在年轻人都不愿意学这个喽。”针线在他手里上下翻飞,像在跳舞。补好的鞋跟比原来还结实,只收五块钱。
巷子里的烟火气
再往里走,是王阿姨的裁缝铺。铺子不大,墙上挂满了各式布料。王阿姨手巧,改个裤脚、换个拉链,都做得妥帖。昨天邻居李奶奶拿着孙子的校服来改,两人就站在门口聊了半个钟头——从孙子上学说到今天菜价。这种邻里间的熟络,在大商场里可遇不着。
傍晚时分,巷子最热闹。下班的人顺路来取修补的物件,放学的孩子在青石板上追逐。小吃摊飘来葱油饼的香气,混着老房子里传出的炒菜声。住在二楼的张叔端着饭碗下楼,就站在修车摊前和老板聊天。碗里的青椒炒肉还冒着热气,他说这样吃饭“更香”。
武冈做服务的小巷子,说起来不是什么光鲜亮丽的地方。店铺招牌旧了,墙面斑驳了,可这些手艺人都实在。修表的刘师傅能说出每块老手表的来历,配钥匙的小赵总提醒顾客多配一把备用。他们做的是小本生意,却把每件小事都认真对待。
有时候想想,为什么大家都爱来这儿?或许不只是图便宜方便。在武冈服务小巷日常里,能看见生活原本的样子——不那么完美,却充满温度。卖杂货的孙婆婆记得每个老主顾的习惯,买瓶酱油的工夫,她还能提醒你明天要下雨记得收衣服。
夜幕降临,巷子渐渐安静。只有尽头那家理发店还亮着灯。老师傅在给最后一个顾客剪头发,推子的嗡嗡声在巷子里回响。剪完头的客人对着镜子照了又照,满意地推门而出。巷口的灯笼一盏盏亮起来,昏黄的光晕洒在青石板上,明天,这里又将开启新的武冈服务小巷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