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耍女娃,赤壁玩女娃
江风带着水汽扑面而来,我站在赤壁古战场的石阶上,忽然听见一阵银铃般的笑声。几个穿着汉服的小姑娘举着棉花糖追跑,裙摆拂过青石板,倒让这千年古迹瞬间活色生香。
赤壁耍女娃这事儿,得从叁年前说起。当时在景区门口看见个梳双丫髻的小妮子,正踮脚够树上的石榴,她娘亲笑着把她抱起来:“莫学孙尚香爬树哦”。那画面忽然点醒我——原来历史不全是烽火连天,也该有这般鲜活的人间烟火。
那些年遇见的灵动身影
去年端午在翼江亭,遇见个十来岁的丫头举着手机直播:“老铁们看哦,这就是周郎观战的地方!”她眉飞色舞地比划东风烧战船的场面,鬓角汗湿了还不停歇。我问她为啥这么拼,她抹把汗笑:“要让外地人晓得我们赤壁女娃有多会耍嘛。”
最有趣是去年冬天,在摩崖石刻前撞见母女吵架。小姑娘非要穿曲裾深衣拍照,她妈直跺脚:“冷风飕飕的穿这个?”小丫头攥着衣袖不撒手:“当初小乔在这里等周郎,不也这么穿的?”到底当娘的拗不过,边给女儿系衣带边嘀咕:“你这倔脾气,倒真像带过兵的女将军。”
慢慢发现赤壁玩女娃成了固定风景。有时是举着小旗的研学队伍,有时是结伴写生的艺考生。有回清早撞见练太极的婆婆带着小孙女,孩子跟着比划的动作里,竟藏着楚巫祭祀的残影。原来那些古老印记,早渗进日常举止里。
老手艺里的新魂灵
今年开春再去,发现景区门口多了个卖竹编的摊位。守摊的姑娘手指翻飞编着蚱蜢,筐里还摆着草船借箭造型的笔筒。“这是诸葛亮借的十万支箭哦,”她朝顾客眨眼睛,“现在九块九就卖给你。”有个男孩非要买她搁在凳上的半成品,她一把抢回来:“这个不卖!等我编成赤壁楼船再找你收钱。”
这样的赤壁耍女娃总让人心头温热。她们既认得清崖壁上“赤壁”二字的沧桑,也敢把叁国故事编成谤补辫唱给游客听。有次听她们讨论要不要把东风火箭模型摆进纪念品店,穿汉服的姑娘说:“古人借东风是智慧,我们现在搞航天是传承呀。”这话让我在江边站了好久。
黄昏时又见到穿校服的女学生,她正往长江里放纸船。每只船上都写着心愿,有只特别迭成战舰形状的,船头用工楷写着“愿家乡永远安宁”。纸船顺着江水飘向当年火烧连营的方向,夕阳给她的马尾辫镀了层金边。
回程时景区广播正在放《赤壁怀古》,几个女娃娃跟着哼唱走过牌坊。忽然觉得所谓历史传承,未必都要正襟危坐。让小姑娘们愿意穿着汉服来嬉戏,让老故事长出新鲜枝叶,或许才是最好的守护。江风依旧吹着千年前的涛声,而赤壁玩女娃的身影,正成为流动的现代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