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类似别称的楼群
一个外号的诞生
在禹州大学城附近溜达,你总能听到学生们提起一个词——“炮楼”。乍一听,有点懵,这都什么年代了,哪来的炮楼?刚开始我也纳闷,后来顺着大家指的方向一看,哦,明白了。说的就是那片密密麻麻挤在一起的出租楼。
这些楼啊,长得可真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方方正正,高高瘦瘦,外墙也没什么特别的装饰,就是一水儿的灰白或者淡黄色。一栋紧挨着一栋,中间的缝隙窄得怕是只够一只猫侧身过去。窗户一个接一个,排列得整整齐齐,远远望过去,真像军事堡垒上的那些射击孔。也不知道是哪个机灵鬼学生最先开的头,这“炮楼”的外号,就这么传开了,还挺形象,一下子就在学生堆里扎了根。
楼里的江湖
这“炮楼”里头,可是另有一番天地。这里住的,绝大多数都是学生。有的为了考研,图个清静;有的实习找工作,需要个落脚点;还有的,就是单纯想体验一下校园围墙外的生活。这么一来,这片原本冷冰冰的建筑群,瞬间就充满了年轻人的烟火气。
傍晚时分,是这里最热闹的时候。楼下的小吃摊飘出阵阵香味,炒饭、炸串、麻辣烫,应有尽有。穿着睡衣拖鞋的同学下来取外卖,碰到熟人,就站在楼道口聊上几句。哪家店的奥颈-贵颈快,哪个房东事儿少,都是他们交流的情报。阳台上晾晒的衣服五花八门,罢恤、牛仔裤、床单被套,随风飘荡,像万国旗一样,构成了这片区域独特的风景线。说实在的,虽然楼的外观被戏称为“炮楼”,但里面的生活,却真实地记录着年轻人离开校园庇护后,最初摸索着独立的样子。
当然啦,住在这里也不是什么都好。隔音效果就是个普遍被吐槽的点。有时候隔壁看球赛的欢呼声,楼下情侣的吵架声,都能听得一清二楚。而且楼间距太近,采光多少会受影响,大白天可能也得开着灯。但这似乎并没影响大家对它的选择,毕竟,这里离学校近,房租相对便宜,生活也方便,对还没经济独立的学生来说,性价比是真的高。
走在这些楼群之间,能感觉到一种奇特的能量。它不像正式小区那么规整宁静,反而有种粗粝的、旺盛的生命力。每一个小窗户后面,都可能是一个正在为梦想或生活努力的年轻人。他们在这里短暂停留,把“炮楼”当作一个中转站,然后奔向人生的下一个阶段。这个听起来有点戏谑的别称,反而成了许多学子记忆里一个特别的符号,承载着那段既自由又稍显迷茫的青春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