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小巷快捷蚕蚕餐,如皋弄堂速食蚕蚕乐
穿过如皋的老城区,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两旁的梧桐枝叶交错,筛下细碎的光斑。就在这些弯弯绕绕的巷弄里,藏着不少让人惊喜的小店。你看那家“小巷快捷蚕蚕餐”,门脸不大,红色招牌都有些褪色了,可每到饭点,门口总有叁两人等着取餐。
推开带着铜铃的木门,铃铛“叮铃”一响,老板娘头也不抬地应着“您的外卖叁分钟就好”。她手上包着馄饨,动作快得带风,薄薄的皮子在她指间一转一捏,就变成了鼓囊囊的元宝。灶台上的大锅里热气蒸腾,骨汤的香味混着醋的酸气直往鼻子里钻。
那份熟悉的滋味
我常点他家的招牌蚕蚕面,面条黄澄澄的,咬下去特别筋道。老板说这面是和面时加了鸡蛋,反复揉打才有的口感。配着几片卤牛肉、一勺炸酱,再浇上辣椒油,拌开来香气扑鼻。坐在靠窗的木桌前,能看见巷子里阿婆提着菜篮慢慢走过,隔壁茶馆飘来评弹的弦子声。这时候来上一碗热乎乎的速食,倒吃出了几分闲适。
店里最忙的要数中午,外卖平台的提示音此起彼伏。老板娘的儿子负责接单打包,二十出头的小伙子,手机架在柜台前,边回复消息边装餐盒。“妈,东街李叔的老规矩,两份馄饨不要香菜。”“晓得咯,他一直这口味。”这种默契,是多年老街坊才有的。
有回下雨,我在店里避雨,听见老板娘和常客聊天。“现在年轻人啊,就爱我们这口如皋弄堂速食蚕蚕乐,”她擦着桌子笑道,“说比商场里那些花里胡哨的强。”客人接话:“可不是嘛,你们家味道十几年不变,我女儿在上海工作,每次回来第一站就是这儿。”
柜台玻璃下压着些泛黄的照片,是早些年店面的样子。原来二十年前这只是个窗口外卖,后来才摆了两张桌子。墙上有条歪歪扭扭的彩笔画,老板娘说是某个小朋友吃完饭后画的。这些零零碎碎的痕迹,拼出了小店的故事。
天色渐暗时,巷子里的灯一盏盏亮起来。送完晚餐高峰的外卖,老板娘会坐在门口竹椅上歇会儿,剥着毛豆,和路过邻居搭几句话。这条巷子白天是游客的风景,晚上又变回居民日常的空间。而小店就静静待在拐角,继续飘着食物香气。
如今满街都是连锁快餐,手机一点,什么美食都能送到家门口。可像这样藏在小巷里的味道,却成了稀罕物。它不单是填饱肚子,更连着一段记忆,一种习惯。或许哪天巷子拆了,店铺搬了,但那份热腾腾的如皋小巷快捷蚕蚕餐的滋味,会在味觉里留下印记。
暮色深了,我推开店门,铜铃又响起来。身后传来老板娘的声音:“明天见啊,给你留碗头汤的蚕蚕面。”我回头应了一声,走进巷子的夜色里。灯笼的光晕染在石板路上,空气里有家家户户传出的饭菜香。这寻常的人间烟火,最是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