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济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火车站后街的小巷
站台外的另一条轨道
每当提起永济火车站,人们脑海里最先浮现的,总是那座略显沧桑的候车大厅、熙熙攘攘的站前广场,以及那条笔直通向远方的铁轨。可对我来说,记忆的锚点,却总是不经意地抛向一个完全不同的地方——火车站后街的小巷。它就像主旋律背后一段鲜为人知的和声,不张扬,却构成了我对这座小城最完整的印象。
这条小巷,与站前的气派仿佛是两个世界。你从出站口的人流中挤出来,绕到车站背后,穿过几栋旧居民楼,喧闹声便像被一道无形的墙隔开了。脚下的水泥路面不再平整,缝隙里冒出些顽强的青苔和野草。两旁的院墙不高,能看到院里探出头的石榴树,或是晾晒在竹竿上的衣物,随风轻轻晃着。
巷子的生命力,藏在那些开了几十年的老店里。王师傅的修车铺门口,总丢着几个待补的轮胎,他坐在小马扎上,一边忙活,一边和路过的老街坊点头打招呼。再往里走,是李阿姨的杂货铺,玻璃柜台被岁月磨得有些模糊,里面却像个百宝箱,从针头线脑到小孩子馋嘴的零食,应有尽有。我尤其喜欢在午后,闻到从老面馆里飘出的那股扎实的香气,那是骨头汤在锅里“咕嘟咕嘟”翻滚了一上午才有的醇厚。
生活在这里,呈现出它最本真,甚至有些粗粝的模样。清晨,是自行车的铃铛声和早点摊升腾的蒸汽;正午,能听到谁家厨房传来的炒菜声和隐约的电视声响;到了傍晚,放学归来的孩子们在巷子里追逐嬉笑,直到被家人喊回家吃饭的声音此起彼伏地响起。这里的时间流速,似乎比外面的世界要缓慢许多。它不讲什么大道理,只是日复一日地,用自己的方式运转着。
我常常想,这条永济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它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它不像车站,连接着诗与远方。它更像一个终点,或者说,一个安稳的归宿。那些从站台走出来,拖着行李径直走进这条巷子的人,脸上带着的,是即将到家的松弛。而火车站后街的小巷,也始终沉默地张开怀抱,用一碗热汤、一声问候、一份熟悉的烟火气,安顿着每一个归来的灵魂。
站前的列车,迎来送往,指向的是离别与抵达。而后面的这条小巷,它的指向永远是“回来”。铁轨延伸向无数的可能性,而小巷则锚定了那份最踏实的确幸。它见证了太多的风尘仆仆,也收纳了无数的寻常日子。或许,一个地方的真正魅力,不仅在于它能将你送往多远,更在于当你回头时,那条温暖的巷子,依然在原地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