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宜火车站小巷子200块一次,附近街巷同价服务
最近路过信宜火车站附近,总能看到些大叔大妈蹲在巷子口闲聊。有次听见两个阿姨在叹气,说现在挣点钱真不容易,连这边小巷子里都开始明码标价了,两百块就能做次活儿。
说实话,我第一次听到"信宜火车站小巷子200块一次"这个说法时还挺纳闷。这价钱在现在能干啥?去理发店染个头发都不够,更别说找个正经师傅修家电了。后来才慢慢品出味儿来,原来指的是些见不得光的营生。
巷子里的日与夜
白天从火车站出来,这些巷子看着挺普通。卖水果的叁轮车、炒粉的小摊、晾在电线上的衣服,和别的老城区没什么两样。可到了晚上,巷子深处总会晃悠着几个身影。有次我见着个背着行李包的大哥,在巷口来回走了叁四趟,最后被个穿花衬衫的妇女领进去了。
要说这两百块的价钱,倒是挺固定。附近的几条巷子都这行情,难怪有人说"附近街巷同价服务"。这价钱摆得明明白白,倒像是形成了什么行业共识似的。不过这种买卖吧,总觉得心里不踏实。
住在对面的李婶跟我说,她常看见些生面孔进出。有穿着工装的,也有拎着公文包的。"都是图个便宜呗。"她撇撇嘴,"但这便宜哪是那么好占的?"
那些看不见的风险
说起来,这种地方真出了事,连个说理的地方都没有。去年隔壁巷子就闹过纠纷,有个客人说钱包被偷了,可这种事谁敢报警?最后只能自认倒霉。
现在火车站周边在整治,这些巷子里的生意倒是转到了更隐蔽的地方。有时候是透过窗帘缝招手,有时候改成先加微信再约地方。但万变不离其宗,还是那个老价钱——信宜火车站小巷子200块一次。
其实挺多老住户都看不惯。王大爷就常说,早些年这带虽然旧,但街坊邻居都认识,晚上孩子们在巷子里踢球都不担心。现在好了,陌生人进进出出,大家晚上关门都比以前早。
有回下大雨,我看见个姑娘蹲在巷子口的屋檐下躲雨。她妆化得挺浓,但看年纪应该不大。雨一时半会儿停不了,她掏出手机看了看,又塞回兜里,望着雨发呆。不知道她是不是在等生意,还是在想别的事。
这些巷子就像城市的另一张脸。白天是市井烟火,晚上就换了副模样。同样的青石板路,白天走着买菜的大妈,晚上站着等客的男女。要说这"附近街巷同价服务"背后,藏着多少说不出口的故事呢?
火车站每天人来人往,每个人的目的地都不同。有人匆匆走过这些巷子,头都不抬;有人却在巷口犹豫再叁,最后踏了进去。这两百块的交易,对有些人来说可能只是一时冲动,对另一些人却是生计所迫。
最近发现巷子口的监控摄像头多了几个,不知道是不是起了作用。但这种事吧,就像地里的野草,今天割了,明天又从别的地方长出来。只要还有人需要,这"信宜火车站小巷子200块一次"的生意,恐怕很难彻底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