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14岁学生一小时50元,少年家教一小时50元
最近在巴中的家长群里,有张聊天截图特别火。图上清清楚楚写着,请了个14岁的学生给孩子辅导作业,一小时50块钱。这个价格一出来,群里立马炸开了锅。有人说挺划算,现在随便找个大学生家教都得一百起步;也有人直摇头:让孩子教孩子,这能靠谱吗?
说实话,刚看到这条消息时我也愣了一下。等等,14岁?这不就是初中刚毕业的年纪吗?我邻居家请了个大叁学生教英语,时薪一百五还得排队约。这么一对比,巴中14岁学生一小时50元这个价,确实便宜得让人心里打鼓。
这笔账该怎么算
我后来特意找中间人打听了一下。请家教的家长说,找同龄人补课有大学生比不了的好处——孩子和“小老师”特别聊得来。以前请过重点高中的学霸,结果两个孩子大眼瞪小眼,整整憋屈了两小时。现在这个14岁的“小老师”呢?不光讲题耐心,还会把难懂的数学公式编成顺口溜。
但便宜归便宜,这事总让人觉得哪里不对劲。那个做家教的孩子才14岁啊,这个年纪的周末,难道不该在球场撒欢,或者抱着吉他学新曲子吗?怎么就把时间标上价码,当起少年家教一小时50元来了?
有个当老师的朋友跟我聊起这事,她说现在这种“小老师”在巴中挺常见的。有些孩子确实是自愿的,想赚点零花钱;但更多是家长在背后推着——你看谁谁家孩子都会挣钱了,咱家这个还整天打游戏呢。
这话让我想起上周在咖啡馆看到的场景。两个初中生模样的孩子面对面坐着,一个在草稿纸上写写画画,另一个托着腮帮子听。要不是桌上摊着练习题,还真以为是同学约着写作业呢。这种轻松的氛围,可能正是正规家教给不了的。
不过话说回来,少年家教这个现象背后,其实藏着不少值得琢磨的事。现在教育竞争越来越早,有些家长从初中就开始为孩子的简历攒素材。“辅导经历”听上去,总比“王者荣耀段位”好看些。但这么早把劳动变现,会不会让孩子的价值观长歪了?
我认识个孩子,从初二开始就给小区里的孩子补课,现在上高一了,开口闭口都是“我的课时费”“生源稳定性”。听着怪吓人的,这哪是 teenager 该操心的啊。
当然也不是所有“小老师”都这样。另一个孩子就把赚来的钱都买了书,还在班级里搞起流动书屋。用他的话说:“教别人做题的时候,我自己学得更扎实了。”这么看,这事还真不能一棍子打死。
现在很多家长都在算这笔账:请大学生家教效果未必好,价格还贵;找培训机构更是烧钱。突然冒出个巴中14岁学生一小时50元的选择,确实让人心动。但最关键的,还是得看两个孩子处不处得来,辅导能不能帮到点上。
其实啊,这事最理想的结局是双赢——请教方的成绩上去了,辅导方的能力锻炼了,两个孩子还成了朋友。要是变成单纯的金钱交易,那味道就全变了。
下次如果在小区里,看见两个少年凑在一起写作业,其中一个还在认真讲解——说不定,你就遇上了这种新型的互助学习。价格虽便宜,但那份同龄人之间的理解和耐心,可能才是最珍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