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河口玩维妹的地方,梅河好玩的维族景点
梅河口这地方,我第一次听说时也纳闷,这儿真能找到维吾尔族风情吗?朋友拍着胸脯说绝对不虚此行,将信将疑的我就这么上了路。
车子刚进梅河口市区,路边突然冒出一家叫"天山人家"的馆子。蓝白相间的门头特别扎眼,窗户上还贴着馕坑的图案。推门进去,烤包子的香气混着孜然味儿直往鼻子里钻,系着花头巾的老板娘正端着热气腾腾的大盘鸡从后厨出来。
梅河口玩维妹的地方
老板娘阿依古丽特别健谈,边擦桌子边跟我唠:"好多人都专门开车来咱这儿,就为吃口正宗新疆味。"她指着墙上照片说,这些装饰都是托人从喀什带来的。隔壁桌几个年轻人正举着手机拍烤羊肉串,油珠子滴在炭火上滋滋作响,戴着绣花小帽的伙计熟练地撒着辣椒面。这场景,恍惚间真让人忘了身在东北。
听说我要找梅河口玩维妹的地方,阿依古丽神秘地眨眨眼:"往南走两个路口,有新开的巴扎。"顺着她指的方向,没多远就看见彩色拱门。晾房造型的店铺里,维吾尔族姑娘正在整理艾德莱斯绸围巾,阳光照得上面的金线闪闪发亮。旁边首饰摊上,英吉沙小刀摆得整整齐齐,有个大爷拿着放大镜端详和田玉吊坠,老板用带着口音的普通话耐心介绍。
最热闹的要数干果区,玻璃柜里堆着纸皮核桃和无花果干。有个扎着满头小辫子的维族女孩捧出试吃盘,红柳大串的签子还插在旁边的沙堆上。她教我怎么辨认葡萄干的品质:"要选这种带点灰白的,自然晾晒的才甜得正。"说着递来颗杏脯,果肉厚实得像糖果。
转角遇到卖乐器的摊位,热瓦普琴弦闪着微光。试音的老先生随手拨弄几下,几个逛街的年轻人就跟着节奏扭动起来。卖烤馕的师傅从馕坑里钩出芝麻馕,香味飘过整条街。这哪是东北小城,分明是浓缩版的新疆集市。
夜幕降临时,广场空地上突然响起手鼓声。原来每周五晚上都有自发的小型麦西来甫,穿绣花衬衫的小伙子跳起萨玛舞,旋转时衣摆像盛开的雪莲。围观的人越来越多,有个东北大姐忍不住加入舞蹈队伍,虽然动作生硬,但脸上笑开了花。打手鼓的老人头发花白,节奏却丝毫不乱,他说在这住了二十年,早把梅河当第二故乡。
临走前我又绕回"天山人家",阿依古丽正在教常客辨别藏红花。琉璃碗里泡开的金黄色花瓣缓缓舒展,她小心地夹起几根:"泡水要这么淡淡的才好。"窗外霓虹亮起,维吾尔文招牌在夜色里格外温润。这条普通的东北街道,因为这些异域元素忽然生动起来。
回程车上翻看照片,烤包子金黄酥脆的褶皱,艾德莱斯绸流动的光泽,手鼓上跳跃的金属片......这些碎片拼出梅河口独特的风景。也许所谓梅河好玩的维族景点,不单指某个具体位置,更像是藏在这座小城肌理里的意外惊喜。下次若有人问起东北哪里能感受西域风情,我大概会毫不犹豫地说——去梅河口转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