桦甸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附近区域被称作碉堡

发布时间:2025-11-04 06:21:19 来源:原创内容

这事儿说来挺有意思的。前两天和毕业几年的学长吃饭,他随口问了句:“现在周末还老往炮楼那边跑吗?”我愣了半天才反应过来,他说的是学校后门那片商业区。更让我惊讶的是,提起学校东门那片新建的商圈,他居然很自然地用了“碉堡”这个称呼。

这两个称呼就这么在我们学生中间传开了,没人说得清具体是谁最先开始叫的。炮楼指的是后门那几栋紧挨着的红色楼房,总共七层,没电梯。一楼全是小店铺,麻辣烫、复印店、奶茶铺挤得热热闹闹的。二楼往上就都是日租房了,窄窄的楼道里总是飘着各种食物的香味。

炮楼的日与夜

白天从炮楼下面经过,能看见阳台挂满晾晒的衣服。有些窗台摆着几盆绿萝,在风中轻轻摇晃。晚上就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了,那些小窗户透出暖黄色的灯光,像极了旧时岗哨的灯火。可能就是因为这个视觉印象,大家才管它叫炮楼吧。

说来也怪,明明知道里面住的都是同学,可每次路过还是会忍不住抬头多看几眼。有个住在四楼的同学告诉我,从他那个小阳台能看见整个操场,晚上还能听见远处篮球场的声音。他说这话时语气里带着点得意,仿佛拥有了一块属于自己的秘密基地。

新建的东门商圈被叫做碉堡倒是很形象。叁栋银灰色建筑呈品字形排列,全是玻璃幕墙,在太阳底下闪闪发亮。里面有咖啡馆、书店、健身房,还有几家连锁餐厅。和炮楼那种烟火气十足的氛围完全不同,这里的一切都显得规整、干净,但也少了些温度。

记得第一次被同学约去碉堡的咖啡馆写小组作业,推开玻璃门时还不太习惯。柔和的背景音乐,宽敞的座位,每张桌子上都放着个小台灯。我们几个人点了咖啡,打开笔记本电脑,倒真有点都市白领的感觉。只是偶尔抬头看见窗外熟悉的校门,才恍然意识到自己还在校园边上。

这两个地方像是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生活选择。炮楼里是冒着热气的关东煮,是十块钱就能理个发的小店,是狭小但温暖的日租房。碉堡里是叁十八块一杯的拿铁,是按时计费的自习室,是整洁但价格不菲的公寓。

有时候我会想,为什么同学们会给这两个地方起这样的外号呢?也许炮楼代表着我们对抗枯燥学业的一个堡垒,而碉堡则是我们向往却又略带疏离的“成人世界”的缩影?

最近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有些同学白天在碉堡的咖啡馆看书,晚上却会去炮楼买夜宵。两个地方只隔一条街,却仿佛跨越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这条街就像一条无形的分界线,我们每天在这两头来回穿梭,在不同的场景里切换着自己的角色。

炮楼那边总能看到情侣并肩走着,手里提着从超市买来的食材。碉堡这边则多是叁五成群的同学,讨论着实习或者考研的计划。偶尔也能见到独自一人的,坐在靠窗的位置对着笔记本电脑发呆,不知道是在写论文还是在投简历。

马上又要到毕业季了。听说今年很多大四的学生都在炮楼那边拍照留念,毕竟那里藏着太多大学四年的记忆。而碉堡那边,则成了很多大四生面试前整理着装的地方。这两个被我们起了外号的地方,不知不觉间已经成了大学生活里不可或缺的背景板。

或许再过几年,当新的学弟学妹们问起这些外号的来历时,我们也只能模糊地解释说:“就是大家都这么叫呗。”这些看似随意的称呼,其实承载着我们这一代学生共同的记忆,成为了只有我们自己才懂的暗号。每次听到有人提起“去炮楼吃饭”或者“在碉堡见面”,心里都会泛起一种特别的亲切感,那是属于我们这个小圈子的默契。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