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周边学生约百人叁小时,附近学子百名叁小时活动
这几天朋友圈里总刷到一条消息,说咱们福鼎周边有近百名学生,花了整整叁个小时聚在一起搞活动。这事儿听着就挺新鲜的,你说现在年轻人聚会不是玩手机就是逛商场,能踏实待上叁小时可真不多见。
我特意打听了一下,原来是在桐山溪畔举办的户外写生活动。周日上午九点刚过,穿着各色校服的学生们就陆陆续续来到溪边的步道上。有自己带着画板的,也有在现场领材料的,乌泱泱一片,少说也得有百来人。带队老师忙着分发颜料,几个学生干部在旁边维持秩序,那场面,跟平时安静的溪边完全是两个样。
画笔下的家乡风景
让我意外的是,这些孩子一坐下就安静了。只能听见溪水哗哗流过的声音,还有画笔在纸上沙沙作响的动静。有个扎马尾辫的女生就坐在我旁边,她画的是溪对岸的老榕树。说真的,那棵树我们天天见,可从她的画里看过去,忽然就觉得特别美——阳光从树叶缝里漏下来,在水面上撒了一片金光。
“我们每周都来这儿写生,”她头也不抬地说,“但这么多人一起画还是头一回。”她调着颜料,不小心在调色盘上混出了特别的青绿色,“哎呀,这个颜色正好画远处的山。”
我顺着她的视线望过去,福鼎周边的山在晨雾里若隐若现,那种朦朦胧胧的青色,还真让她给调出来了。
往前走几步,几个男生正在画溪里的石墩。其中一个手法特别熟练,一问才知道,他从小跟着爷爷学国画。“这次福鼎周边学生约百人叁小时的活动挺有意思的,”他边说边勾勒着石头的轮廓,“能看看别人怎么画同样的风景,比自己闷头画强多了。”
确实,我转了一圈发现,虽然大家画的是同一个地方,可每个人眼里的风景都不一样。有的注重光影变化,有的偏爱勾勒细节,还有的用色特别大胆。这百来个学生,就像是百多个不同的镜头,把熟悉的景色拍出了新鲜感。
带队的美术老师忙里偷闲跟我说了两句:“现在孩子们宅得太多了,就想让他们出来走走。你看,这附近的学子百名叁小时活动下来,不仅画技有长进,对家乡的感情也不一样了。”
这话在理。我注意到,很多学生画里都带着感情——那个画老宅院的男孩,他说那是他小时候住过的地方;那个画桥的女生,她说每天上学都要从这桥上经过。这些平平常常的景物,因为有了记忆和情感,在画纸上活了起来。
快到中午的时候,活动差不多结束了。学生们互相欣赏作品,叽叽喳喳地讨论着。有个小姑娘拉着朋友看她的画:“我把你也画进去了哦!就坐在那边石头上看书的背影。”她的朋友惊喜地叫出声来,两个人都笑得特别开心。
阳光越来越暖和,照在这些年轻人的脸上,也照在那些五彩斑斓的画作上。带队老师开始组织合影,百来号人挤在一起,举着自己的作品,对着镜头笑得特别灿烂。那场面,看得我心里都暖洋洋的。
收拾画具的时候,我听到两个男生在商量下周还要一起来画画。他们说得起劲,连颜料蹭到衣服上都没发觉。看着他们兴高采烈的样子,我突然觉得,这样的附近学子百名叁小时活动,可能比上课学到的还要多——不仅是画画技巧,还有怎么观察生活,怎么感受身边的美好。
人渐渐散了,溪边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但石阶上偶尔还能看到不小心滴落的颜料,像是这次活动留下的彩色脚印。我站在桥上看了一会儿,忽然觉得眼前的风景好像不一样了——或许是因为刚刚看了那么多不同的画法,也或许是因为,这片熟悉的山水里,现在藏着一百多个年轻人叁小时的专注和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