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河子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如何快速约,初到异地怎样迅速交友
从零开始的社交指南
刚搬到新城市那会儿,我每天下班就对着出租屋的白墙发呆。微信通讯录翻到底,也找不出个能约饭的人。这种状态持续了两周,直到某个周末午后,我突然意识到——再这样下去真要变成哑巴了。
首先得解决“心理关”。很多人不是没机会社交,是迈不出第一步。记得第一次去参加本地读书会,在门口转了叁四圈才硬着头皮进去。结果发现大家都很欢迎新人,还有个姑娘主动给我倒了杯茶。其实陌生人对你的接纳度,往往比想象中高得多。
对于快速约人见面,我摸索出几个实在法子。比如加入同城兴趣群后,别光潜水,看到有人组织羽毛球活动,马上接龙报名。要是找不到现成的,不妨自己发起个小聚会。上周我就在业主群里问了句“有没有夜跑搭子”,现在固定有叁人沿着滨江路慢跑。
线下活动真是破冰利器。参加过两次烘焙课,不仅学会了做玛芬蛋糕,还认识了开猫咖的店主。后来她店里搞主题活动,经常叫我过去帮忙。这种基于共同爱好的交往,特别容易自然熟络。
不过要提醒的是,初期见面选公共场所最稳妥。我第一次见网友就约在商场咖啡馆,既安全又不会太正式。聊得投缘可以顺势逛逛书店,话不投机也能礼貌结束。
现在每个月初,我会固定查看本城文艺展演信息。上周看小剧场话剧时,邻座的小哥居然是我大学校友。散场后我们边吃烧烤边聊剧情,约好下个月一起看新展。
其实交朋友就像种花,得先撒种子。可能十次邀约里只有叁次能成,但这两叁个能持续交往的伙伴,就足够让你在新城市找到归属感。重要的是保持开放心态,把每次相遇都当作故事的开始。
昨天翻手机相册,发现这半年已经存了二十多张和本地朋友的合照。从最初空荡荡的周末日程,到现在得用日程本安排社交活动,这个转变让我真切体会到——所谓陌生城市,不过是个尚未解锁的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