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骅泄火的小巷子,黄骅老街的烟火巷口

发布时间:2025-11-02 20:50:12 来源:原创内容

黄骅泄火的小巷子,这名字听着就带着点市井的烟火气。说实话,头一回听人提起时,我还以为是个卖凉茶的地方。

巷子不宽,两边是有些年头的矮墙,墙上爬着些说不清名字的藤蔓。下午四五点钟光景,阳光斜斜地打进来,把整条巷子染得暖融融的。这时候,各家厨房的动静就开始了。

最东头那家的抽油烟机嗡嗡响着,飘出来的是爆炒的香;隔着几户,砂锅在炉子上咕嘟咕嘟地冒热气,那是炖了半天的老汤。偶尔有电动车慢悠悠地穿巷而过,骑车的人也不按喇叭,就喊一声“借过嘞”,巷子里的人自然会让出条路来。

巷口的老手艺

巷口修鞋的老王在这儿摆了二十年摊。他的手艺是跟父亲学的,现在整个黄骅老街像他这样还在做这个的,一只手数得过来。我问他为啥不改行,他头也不抬:“这巷子里的人穿惯了我修的鞋,换个底还能再穿叁年。”

隔壁卖豆腐脑的刘嫂接话:“可不是嘛,我家那口子就认准王师傅的手艺。上回鞋跟磨偏了,非要等王师傅从老家回来,足足等了半个月。”她说这话时,手里的勺子稳稳地舀起一勺豆腐脑,淋上酱汁,撒上香菜,动作流畅得像在表演。

黄骅老街的烟火巷口就是这样,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位置上,过着再寻常不过的日子。可这些寻常里,又藏着说不清的踏实。

再往里走,有个卖糖炒栗子的小推车。那老师傅认得巷子里大半的孩子,哪个孩子考了好成绩,他总会多抓几颗栗子塞过去:“多吃点,补脑子。”那些孩子现在有的都上大学了,放假回来,还特意到巷子里买他的栗子。

天色渐渐暗下来,巷子里的灯一盏接一盏亮起。不是那种刺眼的白光,是暖黄色的,从窗户里透出来,映在青石板上。这时候的巷子最好看,每家每户的灯光连成一片,像一条温暖的光河。

住在巷子深处的李奶奶正在门口择菜,她今年八十多了,在这条巷子里住了一辈子。“以前巷子没这么宽,”她指着脚下的路,“后来拆了点墙,才能过车。但味道没变,还是那个熟悉的烟火气。”

她说起巷子的往事,哪家以前是开茶馆的,哪棵槐树是她小时候种的。这些故事藏在巷子的每个角落里,等着有心人去听。

夜色浓了,巷子渐渐安静下来。只有几家还亮着灯,可能是晚归的人刚到家,也可能是学生在灯下写字。从巷头走到巷尾,能听见电视机的声音,洗碗的水声,还有隐约的谈话声。

这就是黄骅泄火的小巷子最平常的一天。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只有日复一日的烟火人间。可就是这样普普通通的巷子,却让人来了就不想走,让人离开后还会想念。

或许每条老街都有这样一个巷口,它不张扬,不出奇,却实实在在地承载着许多人的日子。那些炊烟、那些声响、那些灯光,编织成了最真实的生活图景。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