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学生品茶工作室,吕梁学生茶艺交流坊
路过教学楼时,你总能闻到那股特别的茶香——不是浓郁到冲鼻的类型,是那种悠悠的、带着点甘甜的味道,顺着走廊飘过来。这味道的源头,就是叁楼那间总敞着门的吕梁学生品茶工作室。说是工作室,其实更像同学们心照不宣的落脚点。
刚推开门,你可能还会有点懵。这儿和想象中的不太一样,没有正儿八经的规矩,也没人催着你该干嘛。几张长桌拼在一起,上面摆着好些茶具,有陶壶、盖碗,还有一些叫不上名字的小玩意儿。几个同学正围坐着,安静地看着中间那个男生不紧不慢地冲水、出汤。热水浇在茶叶上的嘶嘶声,还有随之腾起的那阵带着蜜香的蒸汽,莫名地就让人的心静了下来。
从一杯茶开始的故事
“来,试试这个。”经常在这照看的李磊递过来一个小茶杯。他是我室友,也是这间吕梁学生茶艺交流坊的发起人之一。我接过杯子,抿了一口,舌尖先尝到一丝清苦,可还没等皱眉,一股回甘就从喉咙深处涌了上来。“这是什么茶?”“本地的吕梁野茶,后劲儿足吧?”他有点得意地笑了。
他说最开始没想那么多,就是几个喜欢喝茶的朋友凑了点零花钱,弄了点简单的茶叶和茶具,找了个空教室。没想到,慢慢就聚起了人气。有人来,纯粹是想找个安静地方待着,缓解一下期末的压力;也有人是真心想学点什么,比如怎么区分六大茶类,怎么把一杯茶泡得恰到好处。
在这儿待久了,我发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甭管你平时是内向还是外向,一旦开始专注于手里的那壶茶,整个人都会松弛下来。大家聊的话题天南海北,从专业课的难题,到老家过年的习俗,再到最近看的某本书。茶,反而成了最好的引子,连接起这些原本可能毫无交集的人。
有个外语系的学妹,第一次来时紧张得手都不知道放哪儿。后来她常来,慢慢也学会了泡茶那一套流程。再后来,她居然主动给大家分享起英式下午茶和中国茶道的区别,讲得头头是道。你看,在这个吕梁学生品茶工作室里,每个人似乎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节奏。
茶香里的另一种成长
当然,也不全是岁月静好。为了挑到性价比高的茶叶,他们几个骨干没少跑市场,跟茶商打交道,学会了看茶、闻香、侃价。有一次进了一批绿茶,可能是储存没搞好,喝起来总有一股水闷味。没办法,只能自己认下这笔损失。“就当交学费了,”李磊后来提起这事还挺豁达,“现在我们都懂了,绿茶娇气,得伺候好。”
这些磕磕绊绊的经历,反倒成了书本之外最生动的课程。怎么管理一个小小的社团,怎么分配有限的经费,怎么组织一场不让大家觉得无聊的活动……这些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只能在一次次的尝试和调整中找到解法。
窗外梧桐树的叶子黄了又绿,这间小小的工作室也迎来了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同学。有人毕业离校时,特意回来包了一小包常喝的茶叶带走,说闻到这个味儿,就能想起在学校的这几年。是啊,味觉的记忆有时候比画面更长久。
下次如果你也在校园里闻到一阵若有若无的茶香,不妨顺着找过去。那扇门大概率是开着的,里面总会有人笑着对你说一句:“来得正好,水刚烧开。”在这里,重要的或许不完全是茶本身,而是那片刻的宁静,以及人与人之间,因一杯热茶而建立起的那份简单、纯粹的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