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品茶工作室,慈溪茶艺工作室雅集
周末午后,我推开那扇嵌着青瓷把手的木门,风铃叮当作响。茶香像看不见的薄雾般漫过来,瞬间把人从车水马龙的喧嚣里打捞出来。这里是慈溪品茶工作室,也是让我最近总惦记着要来的地方。
店主陈老师正俯身在茶海上冲泡安溪铁观音,手法稳得像在抚琴。见我来,他颔首示意我坐下,继续将公道杯微微倾斜。琥珀色的茶汤落入白瓷杯时,竟发出类似松涛的轻响。“听,这是茶在说话。”他笑着把茶杯推过来。我学着他的样子先闻后品,那股兰花香在喉头转了个弯,竟留下蜜样的回甘。
茶席间的意外收获
邻座戴眼镜的年轻人忽然“咦”了一声:“这茶汤入喉后的清凉感,跟我上周在茶山喝到的很像啊。”原来他是刚回国的设计师,特意来慈溪茶艺工作室雅集找创作灵感。陈老师眼睛一亮:“你说的是狮峰山南坡那几棵老茶树吧?去年霜降后我去看过,那片茶园朝东南,每天最早见到太阳。”
就这样,原本安静的茶室突然热闹起来。穿棉麻裙的茶艺师小婉展示着她收藏的宋代茶盏,釉面留着八百年前的冰裂纹。退休的王老师说起他父亲当年如何用锡罐存茶,打开时陈香能把人醉倒。我捧着温热的白瓷杯,忽然觉得喝进嘴里的不只是茶,还有这些鲜活的记忆和故事。
窗外的梧桐叶飘落在石阶上,室内的温暖却让人忘了时间。新来的客人被这气氛感染,悄悄问能不能每周都来参加这样的聚会。陈老师往紫砂壶里添水,蒸汽模糊了他带笑的眼睛:“我们这儿啊,就是个随缘的茶客厅。”
那天临走时,小婉正在整理茶器柜。她取出装着桂花乌龙的小罐递给我:“带点秋天的味道回去吧。”瓷罐在掌心微微发烫,像把茶室的温度也一并打包了。现在每次打开罐子,那股甜香总会让我想起午后阳光穿过窗棂时,满室浮动的茶氲和笑谈声。
后来我又去过很多次。有时跟着陈老师学如何辨别岩茶的岩韵,有时只是安静地看本书。但最让人着迷的,永远是那些不期而遇的对话——对于茶,又不只是茶。就像上周遇到的摄影师,他拍下茶汤在杯中旋转的瞬间,说那像极了慈溪的微缩山水。
茶凉了再续,人来了又走,但这个空间始终保持着某种奇妙的平衡。或许好的茶室就是这样,它不急着告诉你什么大道理,只是准备好温暖的茶汤和舒适的座位,等着故事自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