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丰足浴店为什么只吹不做,陆丰足浴店光说不练的原因
陆丰街头的闲谈
这几天路过金川路,那家“海洋之星”足浴店的招牌还是崭新崭新的,可大门总是半掩着,里面黑漆漆的。隔壁小卖部的老陈一边摇着蒲扇,一边跟我唠:“开业那阵子锣鼓喧天,说是要搞什么‘五星级足疗体验’,这都小半年了,就没见几个客人进去过。”我停下电动车,仔细看了看,橱窗上贴的“会员充值送豪礼”海报,边角已经卷了起来。
这种场景,相信不少街坊都见过。开业时阵仗搞得挺大,又是发传单又是请舞狮队,热闹得跟过年似的。可热度一过,立马就凉了下来。这不就是典型的“雷声大,雨点小”嘛。说起来,这陆丰足浴店为什么只吹不做的情况,还真不是个例。
光打雷不下雨的生意经
我琢磨着,这事儿首先得从老板的心态说起。有些经营者吧,把开店的劲儿全使在前期宣传上了,觉得只要广告打得响,客人就会自己找上门。他们可能对运营成本心里没数,开业后发现租金、水电、人工样样都是钱,当初设想的低价引流策略根本撑不住。就像吹了个漂亮的肥皂泡,看着光彩夺目,一碰就破。
再往深里想,现在很多行业都追求“短平快”,恨不得今天投资明天就回本。但服务业不一样,它是个慢工出细活的行业。足浴这种生意,靠的是老师傅的手法、舒适的环境和回头客的口碑。有些老板耐不住这个性子,看到前期投入大、回报慢,心里就开始打退堂鼓了。这让我想起老家的一句土话:“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天底下哪有这么好的事儿。
另外啊,我发现不少店家在服务项目上也是“换汤不换药”。门口招牌写着创新养生、古法理疗,进去一看还是老叁样:泡脚、按摩、拔火罐。不是说这些传统项目不好,但现在客人见识广了,需求也多样化了。你总得有点真东西,才能让人心甘情愿地掏腰包吧?
说了不算,做了不见
说到陆丰足浴店光说不练的原因,我还真特意打听过。有个在行业里干过的老师傅跟我说,现在招人确实不容易。生手不愿意学,熟手工资要求高,好不容易培养个差不多的,没准哪天就跳槽了。服务质量不稳定,今天按得舒服,明天换个生手来,客人体验大打折扣,自然就不来了。
而且我发现,有些店家的经营思路还停留在十年前。现在年轻人都习惯手机预约、看评价选店,可不少足浴店连个像样的线上平台都没有。最多就是在朋友圈发发广告,效果能好到哪去?这就像别人都在开汽车了,你还坚持骑自行车,不是说自行车不好,但你得承认,确实追不上时代了。
其实街口那家“悦足轩”就做得不错,师傅都是正规培训出来的,环境收拾得干干净净,价格也公道。开了两年多,生意一直挺稳定。他们的老板说过一句实在话:“这行当,吹得天花乱坠没用,客人躺下来那一个钟头舒不舒服,才是真道理。”
路在脚下
看着那家依然冷清的“海洋之星”,我不禁在想,要是他们把开业时请舞狮队的钱,用来多请个好师傅;把印传单的预算,拿来改善一下店里的通风系统;把充值的套路,换成实实在在的优惠,也许现在会是另一番景象。
做生意啊,特别是做服务行业,最怕的就是承诺得多,兑现得少。客人高高兴兴来一次,觉得不值这个价,基本上就不会来第二次了。现在信息这么发达,哪个师傅手法好,哪家店环境舒服,街坊邻里微信群里一说,大家心里都门儿清。
说到底,足浴这个行当,关键还得看手上功夫。装修可以简单点,宣传可以少做点,但师傅的技术、服务的诚意,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一点都不能含糊。毕竟,脚是长在客人身上的,哪里舒服,他们自然就往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