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小巷子里150的爱情,小巷深处150元的爱情故事
巷子口那家凉皮店的热气还没散尽,我已经第叁次拐进这条岔路。青石板被磨得发亮,墙角野猫警惕地盯着我这个生客。说真的,要不是手机导航反复提示,我绝对想不到这条窄得只能侧身通过的小巷深处,藏着老周说的那个故事。
木门虚掩着,院里那棵老沙枣树把影子投在斑驳的土墙上。王奶奶坐在树下的马扎上缝补衣裳,针脚依然利落。我说明来意,她笑着指指旁边的矮凳:“坐吧,这事儿得从叁十年前那筐葡萄说起。”
一筐葡萄的缘分
那时候哈密火车站后头全是这样的巷子,她每天挑着担子卖葡萄。有天晌午太热,她晕在巷子口,醒来时竹筐里多了张字条和一卷钱——整整一百五十块。字条上就一句话:“葡萄我都要了,钱放筐里。天热,注意身体。”
“当时我急得满巷子打听。”王奶奶放下针线,眼睛望着院墙外,“后来在巷尾修车铺找到他,正蹲着补自行车胎。见了我还挺不好意思,说看我脸色发白,怕当着面给钱我会难为情。”
修车铺的小李,就这样走进了她的生活。他总在巷子最暗的那段路上等她收摊,手里攥着用旧报纸包好的烤包子。两个人并排坐在门槛上,看巷子上方窄窄的天空从橘红变成深蓝。
“结婚那天更简单。”王奶奶从铁盒里取出张泛黄的照片,“就在这院子里摆了两桌,他花了150块钱给我买了件红毛衣。邻居都说太寒酸,可我们觉得,能把日子过暖和就行。”
铁盒里还放着当年的记账本,密密麻麻写满修车配件的价格。但在1985年4月的那页,突兀地记着一笔“红毛衣:150元”,旁边画了个歪歪扭扭的爱心。
这些年巷子拆了又建,凉皮店换了叁个招牌,只有他们还住在这里。儿子在乌鲁木齐安了家,几次要接他们去住楼房,老两口总说舍不得这条巷子。去年小李查出肺不好,医生建议去南方疗养,他摇头:“她在这巷子里走惯了,别处她认生。”
如今修车铺早关了,但老王还是喜欢在巷口摆个马扎,给邻居们的自行车打个气、紧个螺丝。王奶奶每天依旧穿过巷子去买菜,回来时总带两个烤包子——老王爱吃,她记了叁十年。
黄昏时分,我告辞离开。两位老人送我到大门口,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交迭着落在青石板上。巷子深处飘来烤包子的香气,混着沙枣花的味道。我突然理解了什么叫做哈密小巷子里150的爱情——不是数字本身,是那份能穿越时光的、朴实无华的珍贵。
走出巷口前回头望,他们还在门口站着,老王轻轻给老伴捋了捋被风吹乱的头发。这个瞬间,比任何昂贵的誓言都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