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去酒店房间对暗号,赤壁赴旅馆客房接头号
暗号响起时
这事儿得从上周二说起。我拎着行李站在赤壁古战场旁那家新开的连锁酒店大堂,手心有点儿冒汗。前台小姑娘头也不抬地递来房卡:“先生,您的房间在308。”
我捏着那张薄薄的卡片,忽然想起老陈交代的话。他说到了地方得打个电话,报个特别的暗号。当时我还笑他搞得太像谍战片,可现在站在电梯里,看着数字从1跳到3,心里却莫名紧张起来。
走廊铺着厚厚的地毯,踩上去悄无声息。找到308房门,插卡,嘀一声轻响。就在推开门的瞬间,手机震动起来——是老陈。
“到了?”电话那头的声音压得很低。
“刚到房间。”我边说边环顾四周,标准间,两张床,窗帘半掩着。
“听着,”老陈顿了顿,“对方可能会说‘赤壁东风便’,你要回‘周郎在此’。”
我差点笑出声。这都什么跟什么啊?可老陈语气严肃得很,说这批赤壁特产的石砚是仿古工艺,市面上还没流通,买卖双方都得谨慎。
挂掉电话才五分钟,敲门声就响起了。叁短一长,跟老陈说的一模一样。
我深吸一口气,拉开门。门口站着个穿灰色夹克的中年人,手里拎着个黑色公文包。
他看看我,缓缓开口:“赤壁东风便。”
不知怎的,我忽然想起小时候听叁国评书的日子,顺口就接上了:“周郎在此。”
对方紧绷的脸瞬间松弛下来,嘴角露出笑意:“我还怕接不上呢。这年头,知道这个对子的人不多了。”
意外的缘分
他叫老周,本地人。我们坐在房间靠窗的茶几旁,他小心翼翼地从公文包里取出那方石砚。砚台是赤壁江底特有的青石所制,上面精细地雕着火烧赤壁的图案。
“这暗号是我爷爷那辈传下来的。”老周摩挲着砚台边缘,“当年他们在这一带做买卖,就用这个对子相认。”
他告诉我,赤壁这地方自古就是商贾往来之地。抗战时期,这条暗号还帮过地下交通员识别身份。说到这儿,他忽然笑了:“其实今天出门前,我老婆还说我老古董,现在谁还对暗号啊,直接微信发个表情包不就行了?”
我也笑了。但说实话,当那句“赤壁东风便”在酒店房间门口响起时,确实有种特别的仪式感。就像两个素未谋面的人,突然找到了共同的密码。
老周说,他小时候常听爷爷讲,赤壁赴旅馆客房接头号是老辈商人最爱用的方式。不张扬,又透着些文雅。比起直来直去的交易,多了一层人情味儿。
“现在什么都快了。”他轻叹一声,“连交朋友都靠滑动屏幕。可有些老规矩,慢是慢了点儿,却有温度。”
我们聊着聊着,竟忘了时间。从赤壁的历史,聊到各自的生意,再到孩子的教育。那方石砚静静地摆在茶几上,在午后的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
临走时,老周忽然说:“下回来赤壁,直接到家里吃饭。我老婆做的鱼可是一绝,地道的长江风味。”
我送他到门口,他又转身补充:“不过要是找不到路,我还是可以在旅馆等你。老地方,老规矩。”
门轻轻合上,房间里还留着淡淡的茶香。我望着那方石砚,想起刚才的一幕幕。在这个扫码支付、视频通话的时代,一次赤壁去酒店房间对暗号的经历,竟让人找回了几分旧时的浪漫。
也许有些传统之所以能流传下来,不是因为方便,而是因为它们让冷冰冰的交易,多了那么一点儿人情味儿。就像赤壁的那场东风,吹过了千年,依然让人津津乐道。
手机提示音响起,是老周发来的消息:“已到家,合作愉快。”后面跟着个笑脸。我想了想,回复道:“下次去旅馆客房接头号,我请你喝茶。”
窗外,赤壁的古战场遗址在夕阳下泛着金光。历史与现实,在这一刻奇妙地重迭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