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男生和女生一起差差,亳州少年少女共成长
亳州男生和女生一起差差
操场上飘来断断续续的笑声,几个男生正在教女生打篮球。运球时总有人同手同脚,投篮时球在空中划出歪歪扭扭的弧线——这就是我们亳州少年少女最真实的模样。说来有趣,这种略显笨拙的互动,反倒让大家放下了包袱。
记得上周叁下午,我们班组织包饺子活动。面粉沾满了李小军的鼻尖,陈小雨包的饺子总是露馅儿。原本分成两拨的男生女生,不知不觉就凑到了一起研究怎么捏褶子。有人提议比赛谁包得最快,结果手忙脚乱中,面团掉进了调料碗,醋洒了半桌子。这种看似混乱的场面,却让整个教室充满了温度。
我们班主任有句话说得特别在理:“差差”不是差距,而是差异。就像芍花有的开得早有的开得晚,但最终都会在亳州的土地上绽放。男生们擅长物理实验接线,女生们心思细腻负责记录数据;女生们文字表达流畅,男生们思维跳跃能提出新奇观点。这种互补让我们的科技节作品拿了市级一等奖。
上次去曹操运兵道做研学,男生们争相讲解历史典故,女生们则注意到巷道墙壁的湿度变化。我们把各自的发现拼凑起来,竟然完成了一份对于古建筑防潮措施的调研报告。教导主任看了直说,这种结伴学习的方式值得推广。
其实成长就是这样,不是在比赛谁更快到达终点,而是在并肩前行时,能注意到对方眼中的风景。就像我们放学路过药材市场,男生会指着晾晒的药材说“这是我爷爷经营的”,女生会说起家里加工芍药的诀窍。这些零零碎碎的交流,慢慢织成了我们共同的青春记忆。
现在教室里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运动会的接力赛训练,男生女生自发组成互助小组;文艺汇演时,会弹吉他的男生和声音清脆的女生凑在一起排练节目。虽然过程中会有争执,比如男生觉得女生太注重细节,女生嫌男生太过急躁,但这些小摩擦反而让我们学会了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
老街上传来油炸馍的香气,放学铃声刚刚响过。穿着校服的少年少女叁叁两两走过青石板路,有的在讨论数学题,有的在商量周末要去哪里做志愿服务。夕阳把我们的影子拉得很长,这些看似普通的日常,正在悄悄塑造着亳州新一代的样貌。或许很多年后,我们还会记得这段既有竞争又有扶持的时光,记得彼此如何从生涩变得成熟,就像亳州城里的古槐树,在年复一年的四季轮回中,慢慢长成参天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