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火车站小巷子,平顶山火车站周边小街
我站在平顶山火车站出口,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拖着行李箱往外涌。大多数人直奔出租车候车区或公交站,很少人留意到车站右侧那条不起眼的斜坡。那条斜坡往下延伸,连接着一条窄窄的小巷子,巷口挂着个褪色的招牌,写着"便民小吃"。
说真的,要不是肚子饿得咕咕叫,我可能也会像其他旅客一样直接离开。但那股从巷子里飘出来的烙馍香气实在太诱人了,像一只无形的手,把我往里面拉。
巷子里的日常风景
走进平顶山火车站小巷子,时间好像突然慢了下来。外面是车站广场上此起彼伏的喇叭声和广播声,里面却完全是另一个世界。巷子不宽,两边的老房子挨得很近,二楼住户在窗外晾晒的衣服几乎能碰到对面楼房的窗户。
巷子两侧密密麻麻开着各种小店。有家刀削面馆,老板就在店门口的案板前削面,面团在他手里转着,削出的面条一根接一根准确地飞进沸腾的大锅里。旁边是个修理铺,老师傅坐在小板凳上修行李箱的轮子,地上摆满了各种工具和零件。"这巷子里就我这一家修箱子的,"他头也不抬地说,"旅客的箱子在路上坏了,到我这儿都能搞定。"
再往里走,平顶山火车站周边小街的模样更加清晰。巷子在这里拐了个弯,分出一条更窄的岔路,两侧是些卖日用品的杂货店和小吃摊。空气中混合着油炸馍的香味、淡淡的煤烟味,还有老房子那种特有的潮湿气息。
我在一个卖胡辣汤的小摊前停下,要了碗汤和两个水煎包。摊主是位四十多岁的大姐,她边给我盛汤边说:"我在这摆了十几年摊了,好多老顾客一下火车就直奔我这儿来。"她指了指旁边几张小桌子,"你看那几个大哥,每次从郑州跑车回来,必定先来我这儿喝碗汤再回家。"
确实,那桌穿制服的中年人看起来和老板娘很熟,一边喝汤一边聊着这趟车上的见闻。
巷子深处的人情味
吃完继续往里走,发现这平顶山火车站小巷子比想象中要深得多。除了面向旅客的小吃店和便利店,里面还有理发店、棋牌室、甚至有个小小的菜摊,卖着新鲜的蔬菜。这哪里是单纯的商业街,分明是个五脏俱全的小社区。
巷子中段有家旧书店,门面很小,里面却堆满了书。店主是个戴老花镜的老先生,正就着门口的光线看一本发黄的书。我好奇地问:"您这店开在火车站旁边,有旅客来买书吗?"
他推推眼镜笑了:"偶尔有。不过我这店主要不是卖书,是收书。"他指了指墙角几个纸箱,"附近居民会把不看的书拿来给我,我挑些好的留下,其他的送去废品站。有些等车的旅客会进来翻翻,碰到喜欢的就买两本路上看。"
这让我很惊讶,在人人低头看手机的时代,居然还有人在火车站旁坚持着这样的营生。
走到巷子尽头,是一排老式居民楼。楼下的空地上,几个老人坐在马扎上下象棋,旁边围着两叁个观战的。他们说话带着浓重的河南口音,偶尔为一步棋争得面红耳赤,但很快又笑呵呵地继续。那种悠闲,与几百米外火车站里的行色匆匆形成了鲜明对比。
一位观棋的大爷注意到我这个生面孔,热情地问:"来找人的?"我说只是随便逛逛,他更来了兴致:"这条巷子可有年头了,比火车站建得还早呢!以前这一片都是平房,后来建车站拆了不少,就剩下这一条了。"
在他的叙述中,这条平顶山火车站周边小街的历史缓缓展开。原来在八十年代火车站刚建成时,这里就自发形成了小市场,起初只是几个农民挑着担子来卖鸡蛋和蔬菜,后来渐渐有了固定摊位,再后来建起了这些店铺。
"现在说可能要改造了,"大爷叹了口气,"这些老房子都要拆,我们这些老住户也得搬走了。"他的语气里满是舍不得。
我顺着原路返回,再次经过那些小吃店、修理铺、旧书店。这次我注意到更多细节——墙角的青苔、门框上褪色的春联、二楼窗户里探出的绿植。这条看似杂乱的巷子,其实有着自己独特的节奏和生命力。
走出巷口,重新回到火车站广场,喧嚣再次包围了我。回头看,那条平顶山火车站小巷子依然安静地待在原地,仿佛一个藏在现代交通枢纽旁的时光隧道。我想,下次路过平顶山,我一定还会再来这条巷子,喝碗胡辣汤,去旧书店翻翻书,和那里的老住户聊聊天。毕竟,这样的地方,看一眼就少一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