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溪私人工作室快餐,贵溪私人订制工坊简餐
这两天路过城东新开的商业区,发现巷子深处不知什么时候挂起了两块招牌。一块写着“贵溪私人工作室快餐”,另一块则是“贵溪私人订制工坊简餐”。乍看名字差不多,可玻璃门里飘出的香味却不太一样。
先说左边这家快餐吧。推门就能看见明档厨房,大师傅掂锅的动作像在打拍子。他家的红烧肉盖饭是招牌,肉块炖得颤巍巍的,酱汁渗进米饭里,中午来吃的上班族常开玩笑说这是“二十块钱的幸福”。老板娘记性特别好,总记得熟客要不要加葱花香菜。
慢工出细活的手作温度
右边工坊就安静多了。操作间里穿着棉麻围裙的姑娘正在捏饭团,案板上摆着当季的野菜和现磨的芝麻粉。尝过她家的叁色饭盒,紫薯泥磨得细腻,煎蛋卷火候恰到好处。店主说他们连腌萝卜都要分冬夏两季的配方,这种讲究劲儿,倒真对得起“私人订制”四个字。
其实两家老板是表兄弟。快餐店的弟弟雷厉风行,工坊的哥哥温吞细致。有回聊起经营理念,弟弟说“现在人吃饭像打仗”,哥哥却觉得“越是赶时间,越该有口安稳饭吃”。这话让我愣了半天,想起以前带饭盒上班的日子,铝饭盒里的煎蛋虽然凉了,但母亲总会垫张吸油纸。
最近发现两家人开始互相送小菜了。工坊的泡菜坛子进了快餐店的冰箱,快餐店的辣酱罐也摆上了工坊的调料架。常客们都笑称这是“美食联姻”,毕竟谁能拒绝在简餐里尝到点意外的精致呢?
黄昏时分最是有趣。夕阳把两块招牌染成同样的金红色,下班的食客们在门口稍作犹豫,有时钻进左边解决晚饭,有时拐进右边带走明早的早餐。玻璃门上交错的人影,竟拼出个奇妙的美食地图。
或许我们寻找的从来不只是果腹之物。那些藏在城市褶皱里的小店,用不同的节奏守护着相同的初心——让人在忙碌间隙,还能尝到生活本该有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