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坛女子学院后街喝茶,学院后街品茶时光
金坛女子学院后街那条小巷子,总让我想起第一次来这里喝茶的场景。那是个飘着细雨的午后,我刚从图书馆出来,拐进这条平时不太注意的小路,就闻到了若有若无的茶香。
青石板路被雨水洗得发亮,两旁的梧桐叶子沙沙作响。我推开那家叫"清音阁"的茶室木门,铃铛叮铃铃响了起来。老板娘正在柜台后面烫茶杯,抬头朝我笑了笑:"同学,外面雨大,快进来坐。"
初遇清音阁
茶室不大,统共就七八张桌子,却布置得格外雅致。墙上挂着几幅水墨画,角落里摆着插花,最妙的是靠窗的位置能看见后街的全貌——叁叁两两的学生撑着伞走过,偶尔有自行车铃铛清脆地响。
"试试我们新到的龙井?"老板娘递来一杯试喝的茶汤,"今天刚到的春茶。"我接过茶杯,温热的触感从指尖传来。茶汤清澈透亮,抿一口,那股鲜爽的滋味立刻在嘴里漫开,像是把整个春天都含在了嘴里。
从那天起,我就成了清音阁的常客。渐渐地发现,这里藏着不少有趣的故事。
茶香里的百味人生
常来喝茶的不止学生,还有退休的老教授。有位教文学的王老师,每周叁下午准点出现,总是点一壶碧螺春。他说在这喝茶能听见年轻时的声音——那是叁十年前,他第一次来学院任教时的记忆。
再来就是备考的研究生们。他们往往占着角落的位置,面前摊开厚厚的参考书,手边放着一壶提神的乌龙。有时候读累了,他们会抬头望着窗外发呆,或是小声讨论问题。茶凉了又续,续了又凉,像极了他们为梦想反复打磨的时光。
老板娘记得每个熟客的喜好:李老师要80度水温,张同学多加茶叶,赵阿姨喜欢用青瓷杯。她说这小小茶室就像个驿站,看着人来人往,每个故事都融在了茶香里。
我最喜欢周末的午后。这个时候客人不多,阳光斜斜地照进来,在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要是碰上下雨天就更好了,听着雨打屋檐的声音,捧着热茶,整个人都会放松下来。
记得有个特别冷的冬天,我在茶室遇见了一个大四的学姐。她面前放着普洱茶,却一直没喝,只是望着茶杯出神。"要毕业了,"她突然说,"才发现最舍不得的,竟是这条后街,这间茶室。"她说这四年,在这里哭过笑过,失恋时喝过最苦的茶,拿到辞蹿蹿别谤时喝过最甜的茶。
现在我也快要毕业了,才真正明白学姐当时的心情。这间藏在金坛女子学院后街的茶室,早就成了我们共同记忆里最温暖的部分。
昨天我又去了清音阁,老板娘正在教新来的店员辨认茶叶。她说最近很多毕业多年的校友回母校,都会特地来坐坐,点当年常喝的茶。窗外的梧桐叶又开始泛黄,而茶室里的故事,还在继续发生着。
如果你哪天路过金坛女子学院后街,不妨也进来坐坐。点一壶茶,听听别人的故事,或者,留下属于自己的那段学院后街品茶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