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类似别称的楼群
走在吕梁大学城旁边,你总能听到学生们叁叁两两地聊天,时不时就冒出“炮楼”这个词。刚开始我还挺纳闷,这都什么年代了,哪来的炮楼?后来才搞明白,原来他们说的是学校周边那些高层住宅。
说真的,第一次听到这个叫法,我还愣了半天。这些楼明明就是很普通的居民楼,怎么就成了“炮楼”呢?跟几个常驻这边的学生聊了聊,我才渐渐摸出点门道。
这个别称怎么来的
原来啊,这些楼之所以被叫做炮楼,主要是因为长得像。你们想想看,一栋栋方方正正的高楼,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外墙颜色也单调,远远望去,可不就像战争年代那些孤零零的碉堡嘛。有个大四的学生跟我说:“学长学姐都这么叫,我们也就跟着叫了,现在要是说去吃宵夜,都说‘去炮楼那边’,说正经名字反而没人知道。”
这些楼里住的可不只是普通住户。一楼全是各种小店,餐馆、网吧、理发店、小超市,应有尽有。楼上则住了不少学生,有的是嫌宿舍条件不好自己出来租房的,有的是考研党图个清静。到了晚上,整片区域灯火通明,特别热闹。
这些被称为炮楼的建筑群,已经成了学生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下课晚了懒得去食堂?去炮楼打包一份炒面。朋友过来玩没地方去?炮楼的小馆子随便挑。就连谈恋爱的小情侣,也喜欢在炮楼下面的奶茶店坐一坐。
我在想,每个大学周边可能都有这么个地方吧?虽然名字听起来不太雅观,但确实挺形象的。这些楼群就这么立在大学城边上,见证着一届又一届学生的青春。
有天傍晚,我特意在那边转了转。正好是放学时间,街上瞬间就热闹起来。穿着各色校服的大学生们从校门口涌出来,很多人自然而然地就拐进了这些楼群之间的小巷子里。卖煎饼果子的大叔忙得头都抬不起来,奶茶店前排起了小队,外卖小哥在人群中灵活地穿行。
这片被称为炮楼的区域,说不上多高档,甚至有点杂乱,但充满了生活气息。它不像商业区那么精致,也不像城中村那么破旧,就是恰到好处地满足着学生们的日常需求。价格实惠,种类齐全,走几步就到,这对没什么收入的大学生来说,再合适不过了。
不过我也听到一些不一样的声音。有个辅导员老师就摇头说:“这名字太难听了,不知道的还以为我们学校边上是什么不正经的地方。”但学生们显然不在乎这个,他们觉得这称呼亲切又形象,说起来顺口,听起来明白。
这些楼群的别称就这么一代传一代,成了只有在这个圈子里才懂的暗号。刚入学的新生可能一头雾水,但用不了一个学期,他们也会很自然地把“去那边吃饭”改成“去炮楼吃饭”。这种口头上的传承,也挺有意思的。
站在天桥上往下看,这些被称为炮楼的建筑在夕阳下拉出了长长的影子。它们可能算不上什么漂亮的风景,却是这么多学生大学生活中无法抹去的一部分。那些熬夜复习后下楼吃的夜宵,那些和朋友在小店里度过的周末午后,那些在楼道里偶遇同学的惊喜,都藏在这个看似随意的别称里。
或许再过几年,这些楼会被拆除,会改建,会有新的商业中心取代它们。但“炮楼”这个称呼,应该还会留在很多人的记忆里吧。毕竟,它不只是几栋建筑的代称,更是那些年的青春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