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火车站小巷子200块钱一次,车站附近胡同200元
那天路过铜川火车站,听见两个等车的大叔在闲聊。其中一个压低声音说:“知道吗?就那边小巷子里,听说两百块就能解决。”另一个摇摇头:“车站附近胡同不也这价?这年头,啥生意都有。”
这话让我停下脚步。铜川站前广场人来人往,拖着行李箱的旅客行色匆匆,谁也不会多看一眼那些藏在主干道背后的小巷。可这些不起眼的角落,却藏着不为人知的生活真相。
小巷里的讨价还价
我顺着指示牌往西走了百来米,果然发现几条窄窄的巷子。下午四点,阳光斜斜地照在斑驳的墙上,几个中年妇女坐在小板凳上闲话家常。有个大姐见我张望,抬了抬眼皮:“找地方住?便宜,一晚上八十。”
“不是住宿...就是随便看看。”我找了个借口。
她笑了,眼角皱纹挤在一起:“我懂,来找‘那个’的吧?往里面走,穿红裙子的那家。两百,不还价。”她说得那么自然,就像在介绍哪家的面条好吃。
这条巷子不宽,两边是老旧的居民楼,晾衣绳横七竖八,挂满了各色衣服。几个年轻人蹲在门口玩手机,看到生人进来,警惕地抬头看了一眼,又低下头去。生活在这里显得格外真实——杂乱,但充满烟火气。
胡同中的生存之道
转到车站后面的胡同,情况差不多。几个店面连招牌都没有,玻璃门贴着磨砂膜,从外面根本看不见里面。偶尔有人推门进去,很快又出来,表情平静得像刚买了包烟。
有个大爷在胡同口摆摊修鞋,我假装系鞋带,和他搭话:“这胡同里挺热闹啊。”
他头也不抬:“都是讨生活的。你别看他们收两百,到手没多少,层层都要打点。”锤子敲在鞋跟上,发出笃笃的响声,“这价格在这片都成行规了,铜川火车站小巷子200块钱一次,大家都这个数。”
“没人管吗?”我问。
大爷终于抬起头,眯着眼睛看了我一会儿:“小伙子,存在即合理。你说他们影响市容,可对那些外地打工的,这可能是唯一能负担的消遣。车站附近胡同200元,对有些人来说,就是半个月的烟钱。”
是啊,这两百块钱背后,是复杂的社会现实。有人嗤之以鼻,有人见怪不怪,还有人把它当成生活的一部分。
天色渐暗,巷子里的灯一盏盏亮起来。我看到那个穿红裙子的女人站在路灯下,影子拉得很长。她不停地看着手机,偶尔抬头张望,像是在等人,又像是在寻找什么。
一个背着编织袋的农民工模样的人走过去,两人低声交谈了几句,然后一前一后消失在巷子深处。整个过程不到一分钟,自然得就像老邻居打招呼。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这种交易难以接受。但换个角度想,在这铜川火车站周边,两百元就能达成的交易,背后是多少人无奈的选择?那些提供服务的,和那些寻找服务的人,可能都活在社会的边缘,用这种方式维持着脆弱的平衡。
离开的时候,修鞋的大爷已经收摊了。胡同口来了个卖烤红薯的,香气飘出老远。我买了一个,热乎乎的捧在手里。车站钟楼敲响七点的钟声,这座城市即将迎来又一个夜晚。而那些小巷和胡同里的故事,还会继续上演。
站在公交站等车,我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夜色中的小巷灯火阑珊,与车站的明亮形成鲜明对比。这两百元的交易,就像这座城市不愿直视的另一面,默默存在着,不张扬,却也无法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