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南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邻市学生60元两小时通话

发布时间:2025-11-03 14:26:30 来源:原创内容

那天在小卖部门口,听见两个穿校服的男生靠墙根商量事。“就按老价钱,五十块叁小时,我帮你写完整本练习册。”戴眼镜的男孩把手机夹在肩膀和耳朵之间,手指飞快按着计算器,“你那边信号还行不?上次讲到平行四边形辅助线作法突然断线,可急死我了。”

我假装整理电动车后座,耳朵却忍不住竖起来。这年头,初中生的零花钱都这么用了?

电话两头的交易

后来才弄明白,这是胶南几个初中生捣鼓出来的“电话辅导”。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利用晚上叁小时,通过手机给邻市基础薄弱的同学讲题。五十块钱包月,每晚固定时间段,电话那头能听见翻书页和写字的沙沙声。有个叫小航的男生告诉我:“比补习班划算多了,我们班至少七八个同学在参与。碰上难题还能让‘老师’多讲几遍,反正不超过叁小时就行。”

邻市那个叫明昊的初二学生算了笔账:请大学生家教每小时八十,爸妈还得接送。现在六十块两小时通话,躲在房间里就能解决数学作业。他压低声说:“我妈还以为我开窍了,最近月考数学提高了二十分。”

这种隔着电话线的学习方式,意外地解决了家长们的纠结——既舍不得高昂的补习费,又怕孩子掉队。不过问题也来了,有时候讲题讲到关键处,信号突然滋滋响,两边只能靠吼。小航有次讲到二次函数顶点坐标,对面安静半天,突然传来打呼噜的声音——孩子听着听着睡着了。

藏在通话记录里的秘密

我翻过小航的手机通话记录,每周一到周五晚上七点到十点,固定出现同一个号码。最长通话记录足足有178分钟,差点超时。“其实叁小时挺紧张的,”他挠挠头,“有时候得提前备课,把要讲的题自己先做一遍。有次遇到超纲题,我偷偷问我哥才搞定。”

这种“知识互换”正在悄悄改变某些家庭的教育生态。不少家长发现孩子最近电话费暴涨,却看见作业本上的红勾越来越多,也就默许了。倒是孩子们自己琢磨出不少门道:讲题前要先问清楚对方卡在哪个步骤,最好用叁种方法讲解,最后一定要让对方复述思路。

夜色渐深时,这些穿梭在城市之间的电波,承载着少年们最朴素的互助精神。没有教育局颁发的教师资格证,没有精心印刷的教材,只有作业本上歪歪扭扭的公式,和电话两端同样急促的呼吸声。某个周五晚上,明昊突然在电话里说:“今天这道几何题,我们数学老师都没你讲得明白。”

现在这些孩子已经发展出更复杂的模式:期中期末考试前开通“冲刺热线”,寒暑假提供“预习套餐”。虽然偶尔会出现两边学校教学进度不同的尴尬,但总体而言,这条连接胶南与邻市的胶南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网络正在不断扩展。据说最近还新增了英语单词听写服务,当然,这是另外的价钱了。

窗外的蝉鸣一阵响过一阵,小航看了眼桌上的闹钟,匆匆咽下最后一口面包。七点整,手机准时响起,他深吸一口气按下接听键:“昨天那道力学题受力分析你画明白没有?今天我们讲浮力公式变形...”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