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小巷子里150的爱情,小巷深处150元的温情
那家藏在巷子深处的小店,要不是朋友指路我根本发现不了。门口连个像样的招牌都没有,只挂着一块木牌,用粉笔写着“套餐150元”。推开门时风铃叮咚一响,老板娘从厨房探出头来,围裙上沾着面粉:“两位吗?今天有刚炖好的牛腩。”
我们被安排在靠窗的位置,木桌边缘磨得发亮。隔壁坐着对老夫妻,老爷子正把碗里的卤蛋夹给老伴:“你最爱吃的。”老太太抿嘴笑了,眼角的皱纹像绽开的菊花。窗外斜阳把青石板路染成蜜色,谁家晾晒的衬衫在风里轻轻摇晃。
这150元能吃出什么花样
老板娘端菜时总会多送点小菜,有时是凉拌海带丝,有时是酱萝卜。“自家做的,不值几个钱。”她撩起围裙擦手,站在桌边和我们闲聊。她说这条巷子快拆迁了,很多老街坊都搬走了。“但总得有人守着这份烟火气,对吧?”
那份150元的套餐确实实在——两荤一素,例汤无限续,米饭管饱。最妙的是那道红烧肉,切成方方正正的块儿,琥珀色的糖色亮晶晶的,咬下去软糯不腻。朋友说,在这座城市,150块还不够两个人在商场吃顿像样的午饭。
常来的客人都有固定座位。靠墙那位大哥每周叁都点一样的菜,他说妻子生前最爱这家味道。角落里的年轻情侣总共享一份套餐,男孩会把虾仁全挑给女孩。这些细碎的画面,让这间小店透着别处没有的温情。
有回碰上下雨,老板娘给等雨的客人每人盛了碗姜汤。雨珠从屋檐成串滴落,我们在暖黄的灯光下喝汤,听她讲如何从父亲手里接过这家店。她说父亲交代过,价格不能涨,味道不能变。“现在去哪里找这么实诚的150元啊。”常来的李大爷抿了口白酒感叹。
巷子口的奶茶店从12块涨到20块时,他们还是150。对面面馆从18涨到25时,他们还是150。像被时光遗忘的角落,固执地守护着某种承诺。
最后一次去是立冬那天,墙上贴了拆迁通知。老板娘正在腌雪里蕻,说找到新店面会通知大家。结账时她执意不肯收钱:“要搬走了,这顿算我请客。”我们在巷口回头,她站在暮色里挥手,身影渐渐模糊。
后来我再没遇到过那样实在的150元套餐,也没见过哪家店能把萝卜切成那么均匀的细丝。某个加班晚归的深夜,我拐进便利店买便当,加热时忽然想起那条巷子里的灯光,想起那份简单却温暖的宁德小巷子里150的爱情。微波炉叮的一声,却再也热不出那个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