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站街快餐约学生,江城快餐学生约见
巷子口那盏昏黄的路灯下,几个年轻身影凑在一起抽烟。穿校服的男生把烟头摁灭在墙上,掏出手机看了眼时间:“说好七点,这都超十分钟了。”
旁边穿破洞牛仔裤的同伴踢着石子:“急啥,江城快餐那家向来准时。”话音未落,巷子深处亮起车灯,电动叁轮驮着泡沫箱吱呀呀驶来。骑车的男人利索地卸下几个塑料袋:“今天招牌是红烧牛腩,送辣萝卜。”
学生订餐的那些事儿
这种送餐模式在学生圈里挺常见。我们宿舍楼管得严,外卖送不进来,倒是这些本地小作坊各有门路。武汉站街快餐约学生群体早不是秘密,光是咱们学校后街就有叁四家在做。老板们都精得很,专门挑放学时间在校门口发传单,印着醒目的“江城快餐学生约见特惠”。
说实在的,刚开始我也犯嘀咕。这种没门店的游击队,卫生能靠谱吗?直到有回寝室聚餐,哥们儿点了他们家小龙虾。塑料盒刚揭开,香辣味就窜满整层楼。隔壁寝室都探出头来找,连最挑嘴的老大都啃得满手油,最后还拿汤汁拌了面。
现在想想,这些摊主挺会来事儿。知道学生手头紧,经常搞满减活动。上周叁我收到条语音:“同学,今天多做了糖醋里脊,你要的话算半价。”听着那边炒菜的滋啦声,突然觉得像在跟邻居大叔打交道。
不过有些同学挺逗,明明在同个楼层,偏要分开下单。有次我下楼取餐,撞见班长和学委各拎着同款包装袋,俩人对视一眼,默默把袋子藏到身后。后来才听说,这家店在不同院系群里用了不同店名,其实后厨都是同一个。
藏在市井里的美味
真正让我改观的是上月感冒那次。喉咙痛得咽不下东西,随口在订单备注写了句“求清淡些”。结果打开餐盒发现,白粥用保温杯装着,配菜换成了清炒莴笋,底下还压着张便条:“同学加油!赠冰糖雪梨汤。”字迹歪歪扭扭的,旁边画了个笑脸。
从那以后我开始留意这些流动餐车。他们总在城管巡逻的间隙出现,像候鸟般精准。卖热干面的阿姨永远记得多给我加勺芝麻酱,卖豆皮的大叔会留着最后一块锅巴。有回下雨,取餐时看见叁轮车篷布漏雨,老板用身子挡着餐箱,自己后背全湿透了。
这些细节让我想起老家巷口的早餐铺。老板认得每个熟客的口味,记得谁不爱葱花香菜,知道哪个孩子今天要期末考试。现在都市里连锁店越来越多,反而这种带着人情味的吃食越来越难得。
当然也有尴尬时刻。上次介绍给女朋友,她盯着没有任何标识的餐盒直皱眉。直到尝了口藕汤才眼睛发亮:“比食堂强多了!”现在她每周都要催我订那家的粉蒸肉,说是吃出了她外婆的手艺。
夜幕降临的时候,那些流动餐车的灯牌在巷弄里连成星海。穿校服的学生们围着餐车,像围着童年的零食摊。有人蹲在马路牙子上扒饭,有人拎着餐盒往网吧跑。保温箱开合间,腾腾热气模糊了年轻的面孔。
或许很多年后,我们会忘记教学楼的样子,但一定会记得某个黄昏,和兄弟们分食同一盒辣得冒汗的毛血旺。那些藏在城市褶皱里的味道,就这样悄无声息地长成了青春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