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附近建筑被称炮楼

发布时间:2025-11-06 06:46:29 来源:原创内容

在泉州大学城附近,如果你问起“炮楼”在哪里,几乎每个学生都能给你指条明路。这栋建筑就这么自然而然地融入了学生们的日常话语体系里,成了一个心照不宣的地标。

说实话,第一次听人说起“晚上去炮楼那边吃饭”,我还愣了一下。脑子里瞬间闪过抗战神剧里那种灰扑扑的圆形碉堡,心想这地方起名的路子也太野了吧。后来才知道,根本不是什么军事遗迹,就是几栋临街的商住楼。楼不算新,外观普普通通,但底下几层可热闹了,密密麻麻挤满了各种小店。

名字是怎么来的

对于“炮楼”这个外号的来源,学生间流传着好几个版本。流传最广的说法是,因为那几栋楼比周围的建筑都高出那么一截,孤零零地立在那儿,从某个角度看过去,轮廓确实有点像旧时的炮楼。另一种说法则带点戏谑,说是因为楼里小旅馆特别多,是情侣们“约会打仗”的地方,所以得了这么个名。当然,这后一种说法,大家说起来都是挤眉弄眼、心领神会的笑,没人去深究真假。久而久之,这个外号就这么叫开了,比它本身的楼牌号还要响亮。

白天路过这里,其实感觉不出什么特别。阳光好的时候,还能看见晾在阳台上的衣服随风飘荡,充满了生活气息。可一旦到了傍晚,尤其是华灯初上之后,这片区域就仿佛瞬间被注入了灵魂。各种小炒、烧烤、麻辣烫的香味混在一起,勾得人走不动道。店里坐满了人,操着各地口音的都有,但主力军永远是那些穿着休闲、脸上还带着点学生气的年轻人。

我常去一家叫“老地方”的川菜馆,老板是个健谈的重庆人。有一次我忍不住问他:“老板,你知道你们这地方,在学生那儿有个外号叫炮楼吗?”他一边颠着炒锅,火焰蹭地冒起老高,一边哈哈大笑:“咋个不晓得嘛!刚来时还觉得这名儿怪,现在听着还挺亲切。管他叫啥子,生意好就行!”

这片区域的店铺,生命力极其旺盛。可能上学期还是一家奶茶店,这学期就换成了剧本杀馆。但这种快速的更迭,恰恰反映了学生群体最真实的需求和喜好。这里卖的东西不一定有多精致,但绝对对得起它的价格和那份热气腾腾的烟火气。对很多学生来说,这里不仅仅是个解决吃饭问题的地方。

它更像是一个走出象牙塔的缓冲带,一个带有某种“自治”意味的快乐飞地。考试考砸了,来这里点一把烤串,喝一瓶啤酒,郁闷好像就能随着夜风飘走一些;拿到奖学金了,呼朋引伴地来这里“搓一顿”,分享喜悦;社团活动晚了,这里也是补充能量的深夜食堂。那些在课堂上不好聊的八卦,对于未来的迷茫,青春里甜蜜又酸涩的心事,都混着食物的香气,在这里被轻松地吐露出来。

“炮楼”这个称呼,乍一听有点糙,甚至带点不羁的色彩。但正是这种带着草根智慧的戏谑,让它显得格外真实和亲切。它不像官方命名的道路那样冰冷规整,而是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里自然“长”出来的名字,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它承载的,是书本之外,那一段段具体而微、带着油烟味和欢笑声的青春记忆。

也许毕业多年以后,很多课堂知识已经模糊,但提起“炮楼”,很多人眼前还是会立刻浮现出那熟悉的街景,闻到那混合着孜然和辣椒的独特味道,想起那个曾经坐在路边摊,和好友畅谈理想的自己。这片被戏称为炮楼的区域,就这样默默地见证着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流转。

推荐文章